□燕农(河北高校教师) 因污染事件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紫金矿业,日前再次发生渗漏事故。此次渗漏点为3号应急中转污水池,污水通过排洪洞流到汀江,经过8个多小时堵截、调度,基本堵截住污水外排汀江。初步估算,此次渗漏污水约500立方米。刚刚离开上杭的环保部调查组已紧急重返事故现场。(7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只是,两周前的污染事件初步原因虽是“由于紫金矿业铜矿湿法厂防渗膜破裂,污水经由人为非法打通的排洪洞和观察井泄漏进入汀江流域”,不过当时确实也有暴雨洪水肆虐作为自然背景,可这回再次渗漏既无比上次更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催逼”,又处在追究责任、治理整顿的关键时点,是以,此次所暴露出的问题应该更为突出。 对于7月3日的重大渗漏污染事件,紫金矿业集团总裁罗映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肇事”的铜矿湿法厂已经无限期停产,全面开展整改。从此前相关报道看,7月3日发生渗漏的铜矿湿法厂处于紫金山金铜矿,而此次渗漏地点仍为紫金山金铜矿,只是被描绘成“3号应急中转污水池”这样为外人所不能具体确认的渗漏点。铜矿湿法厂与“3号应急中转污水池”是否存在关联?如果存在关联,那么应该说此前的“无限期停产,全面开展整改”并不确实。 即使二者不存在关联,铜矿湿法厂已经停产整改,而“3号应急中转污水池”在承担其他生产环节排污,我们仍然需要迫切关注的是:7月3日污染事件中的排洪洞,被指在去年9月就有相关环保部门要求其整改存在的隐患,可到此前渗漏事件发生仍未得到修缮;而此次渗漏的应急中转污水池,并没有暴雨洪水等外界条件压迫,最终污水还是通过排洪洞流到汀江,那么前后两次污染事件是否出于同一原因?这次的渗漏点在发生渗漏时是否比上次渗漏点更为脆弱不堪? 当然,上述不过是环保焦虑下的细微猜想和追问,真实原因到底如何,有待紧急折返的调查组调查。其实,7月3日的渗漏污染事件,已经有非常明显的人祸因素,除了调查组给出的“人为非法打通”排洪洞的事故原因,还有太多关于当地政府与紫金矿业存在特殊关系的质疑。问题在于,这一重创紫金矿业的污染事件,不只“一夜之间,这个金字招牌被砸个稀巴烂”,还牵扯到了诸多当地官员,上杭县长被停职处分,县环保局长引咎辞职,县经贸局局长被停职检查……即便在这种行政和舆论的高压之下,还是出现了脆弱的池底渗漏事件,污水再次排到汀江。 由此至少表明,紫金矿业所谓的“无限期停产,全面开展整改”仅限于铜矿湿法厂本身,重大渗漏污染事件并没有使其痛定思痛而真正展开全面整改。如此情势让人从另外一个方面理解,就是企业已经在诸多污染隐患环节形成了某种惯性,无力或者说不愿去修复岌岌可危的其他防渗膜。调查也好,处罚也罢,都不能促使其做一个完整转身。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更非表面上渗漏点的排查问题,而是集中到常态监管层面。所以,解决紫金矿业接二连三的污染事件,不能止于事后强势究责更要补齐日常监管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