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群体预防性服药不良反应事件追踪 7月12日18时许,内江市东兴区发生一起群体预防性服药不良反应事件,104人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一名年仅3岁的女孩不幸身亡。 事件发生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村民被及时送往内江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截至目前,全部村民均无生命危险。预防药缘何引发不良反应?记者进行了追踪调查。 服用预防药现不良反应 3岁的孟雨珊吃完4片预防疟疾的药物后,渐渐困了,从此离开了疼爱她的父母……14日,记者赶到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孟雨珊的妈妈宋正会仍躺在病床上。她反复说:“娃娃,4片。” 麻湾村60岁村民陆明仲刚被解除病重通知,喘着气告诉记者:“4颗白色药,3颗红色药。我一起吞下去。就一会工夫,口水不由自主地流出来,然后头晕。我想这药是治病的,吃了怎么会晕呢?”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长刘晓丹说,麻湾村村民是“氯喹”“伯安喹”的药物反应,表现在心血管、精神上、肠胃中有不良反应。 原因初明儿童服用过量 是什么导致不良反应?四川省卫生行政部门于13日凌晨派出专家紧急赶赴内江,省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派员前往内江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卫生部的专家组也赶赴内江进行调查。经调查后,东兴区常务副区长黄 俊伟通报称,该批次药品是通过正规途径获取,渠道和药品质量没问题。 东兴区疾控中心主任袁奇告诉记者,这次发药采取集中服药方法,“送药到手,看服下肚”,态度非常认真。 “那小孩到底吃了多少药?”记者询问了袁奇。 袁奇答:“我记得30多个孩子,其中有10多个服了4粒氯喹。伯氨喹有的孩子没吃,有的吃了3粒。中途发现药量偏大,进行一些改变。”“为什么会改变呢?有人抱着小孩来找你们了?”“不是,是我们在发放过程中,发现药量偏大。” 村民陆明仲告诉记者:“他们发到后面,发现药不够了,才想起给小孩发多了。之前,我问‘大人、娃娃都这样吃吗’?他们肯定地说‘大人、娃娃都一样的’。” 15日,黄俊伟向患者家属们通报说:“得出的结论,就是16岁以下的儿童药物过量,也就是剂量的把握上,确实没有把握好。” 警惕惨剧再次发生 虽然内江群体预防性服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已初步查明,但血的教训,也再次敲响了基层疾病防控工作“粗放”的警钟。 据悉,药品“氯喹”如与伯氨喹合用,部分患者产生严重心血管不良反应,如改为序贯服用,疗效不减而不良反应降低。 然而据调查,实际上很多人都是一把吞下。对于剂量把握的失误,村民们愤怒不已。陆明仲捶着病床说:“我没读过书,都知道娃娃服药减半,他们不知道?” 袁奇告诉记者:“氯喹、伯氨喹是组合药。这个序服,到底是先服用氯喹还是伯氨喹,中间间隔多久也没有提到。” “药品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说明书写得不清楚,不能找资料查清楚吗?”一名市民在网上这样质疑,他还呼吁“要将‘好事办好、做细’,避免类似的惨剧再次发生。”目前,出现不良反应的成人和儿童均无生命危险。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