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压力增大、无数人争考公务员的今天,浙江义乌市却出现部分公务员把户口迁入农村,愿意回村里“当农民”的怪事。前不久,义乌市200多名拥有农村户口的公务员,被市纪检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要求从农村迁出户口、办理农转非、退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义乌市为何“开除”这些公务员的“村籍”?公务员“争当农民”怪事背后有何猫腻? 巨额利益驱动公务员“进村分钱” 今年初,义乌市委组织部接到多封群众来信,举报了一件怪事:一些公务员为“当农民”,把户口迁到农村。公务员为何愿意“当农民”?义乌市一位干部说:“不要小看了这个农村户口,它在农村涉及的经济利益十分巨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在义乌市拥有农村户口关系到旧村改造补偿等利益。据义乌市纪检委副书记胡爱芬介绍,如果本人户口在农村,旧村改造能分到108平方米的宅基地,可以盖起4层半的房子,这中间有巨大收益:一方面,宅基地可以参与流转,当地市场价每平方米都超过2万元;另一方面,盖起的房子可以利用地处义乌小商品城附近的区位优势,开展物流运输、物业租赁等业务,每月可以获得比许多城市居民还要高的收入。 “除获得宅基地、盖房子外,农村户口还可以拿征地补偿费,并每年从村集体资产出租、物业等经营收入中获得分红。”一位村民说。 官清畈村党支部书记何国峰认为,农民收入低,公务员有固定收入,他们既拿纳税人的钱又来挤占农民的资源,侵害了百姓利益。稠江街道的一位村民说:“公务员每月有工资,生活有保障,有的享受了集资建房,凭什么逢年过节还要到村里来分钱?” 一些公务员长期拥有“双重身份” “农民公务员”怪事引起义乌市委高度重视,从3月到4月间,义乌市多个部门联手对全市4000多名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户口调查清理工作。 根据调查,近年来共有94名公务员把户口迁入农村,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调查还让更多户口始终在农村、一直拥有“双重身份”的公务员浮出水面。据缪永法介绍,他们先后把195名“农村籍”公务员户口迁出,还对40人办理了农转非、退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等手续。 “填写这张简单的调查表,让我‘丢掉’了上百万元的资产。”这位公务员说。据他介绍,家里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附近有一套旧房子,今年下半年可能要参与旧村改造。他算过,自己妻子也是农村户口,按政策可以分到 126平方米的宅基地盖新房,而且最高可以盖4层半;现在自己的户口迁出,只能分到108平方米地,加上其他一些潜在的利益,自己至少损失了上百万元。 拒不配合者先免职再清理 把公务员户口迁出农村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虽然多数干部比较配合,可有的人并非心甘情愿。对此,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明确表示,绝不允许与民争利的情况出现。 缪永法介绍,公务员同时拥有农村户口,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这些干部的来源中,一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初乡镇招聘的干部,转为公务员后户口未迁出;另一部分是村里的毕业生或村干部考上公务员,但没有强制他们将户口从农村迁出;还有一部分依据公安户籍部门“三投靠”规定,把户口迁转到农村。 无论什么原因,不能成为妨碍清理的理由。义乌市委领导表示,对拒不配合者,先免职再清理其农民身份;今后如果再出现这种情况,市管干部一律免职。新出台的《义乌市公务员户口迁移暂行规定》要求,今后原为农业户口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被录用为公务员的,自收到录用通知书之日起,在规定时间内把户口迁出、退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逾期不办理者视作自动放弃录用资格。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