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红绿灯今天开始调试上岗,成都红绿灯第四代技术更添人性化
记者李东阳实习生唐子洛摄影雷远东
昨天下午,带有语音提示功能的红绿灯在八宝街路口的人行横道上安装完成。红绿灯的语音跟香港街头的红绿灯一模一样,乍一听,声音有点像敲木鱼,而且绿灯时的节奏很快,让人听了就不由自主地要绷紧神经,加快脚步过街。
看到语音红绿灯,老交警王明远呵呵笑了。这是老交警们以往“想都不敢想”的高科技。成都红绿灯从上世纪50年代的大号“马灯”开始,已经经历了四代技术的演变了,而这个开“口”发声的红绿灯,就是第四代技术的升级版,更具人性化。
新世纪
改变灯下开了“口”
昨天下午,一大群施工人员搭着梯子在八宝街路口忙碌。在八宝街万和路口,人行横道上的红绿灯悄然变了样。
红绿灯下面多了一个小音箱。音箱会发声,就像原来安静红绿灯有了张嘴巴,会说话了。交管局设施大队的大队长王刚解释说:“音箱发的声音一共有三种不同的节奏,提示不同的通行状态。”
声音像敲木鱼
红灯亮起的时候,音箱里传来清脆的“嘚、嘚、嘚……”,节奏比较慢,乍一听就像是敲木鱼的声音,却又比木鱼声更清脆、空灵。
绿灯亮起的时候,“嘚嘚嘚……”的节奏同时加快,让人听了就心头发紧,不由自主地想加快脚步快点过街。
当绿灯快要结束时,绿灯变成了黄灯闪烁,提示音的节奏也同时变成了“嘚嘚嘚”、“嘚嘚嘚”……
绿人不“跑”了
除了音箱,红绿灯也有了变化。市民曹先生注意到了红绿灯的变化,他很高兴地说:“绿灯上面的‘小绿人’变成静止的了,不再像其他路口那样,一个小绿人不停地跑啊跑,看得人心慌。”
体验比香港红绿灯的声音小一些
香港街头的红绿灯也有着同样提示音。刚开始还觉得新奇,但由于每组红绿灯都有提示音,站在路口稍微久一点,就觉得满世界都是“嘚嘚嘚”的木鱼在敲。如果再站久一点,尤其是站在红绿灯旁边,就感觉跟听南非世界杯的“呜呜祖拉”有一拼。
这种情况会不会也在八宝
街路口出现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八宝街路口新红绿灯的提示音和香港的一样,但音量却要小一些。再加上八宝街路口要宽敞得多,噪音要大得多,昨天下午记者在路口站了10分钟,并没有觉得提示音很嘈杂,反而觉得路面车流的声音一度压过了提示音。稍微站远一点,还不太容易听见提示音。
建议3秒倒计时有点短可否设长点
绿灯快要结束的时候,设置了3秒倒计时。这时,一个新问题出现了,市民刘女士为此“连蹦带跳”地跑过街。
“设置倒计时是很好的,而且3、2、1这三个数字变成了黄色,具有了警示作用。”刘女士说:“但3秒钟的时间对于刚走到街中心的行人来说,显得有些仓促。我刚才就是走到一半的
时候,突然看到倒计时,紧接着汽车就过来了,我几乎是连蹦带跳地跑过来。”刘女士建议,倒计时的时间能否再长一点?
交管局设施大队大队长王刚表示:“今天只是完成安装,预计在明天下午,技术人员会对红绿灯进行调试。”要调试完成后,这种语音红绿灯才算是正式上岗。
演变
上世纪50年代
就像一盏大马灯
在成都市交管局的档案资料里有一张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红绿灯照片。这张照片上的红绿灯,很多在职的老交警都没亲眼见过。
红绿灯就安放在路口木头岗亭的头顶上,两根电线凌空牵了过去。这盏红绿灯外形四四方方,还有一个尖顶,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号的马灯。
70年代
玻璃罩上涂红绿
当时光倒回到上世纪70年代,老交警王明远那时还是一名年轻小伙子,每天站在路口执勤。“那时候城北的红绿灯要比城南多一些,城北是相对繁华的区域。”70年代的红绿灯不再凌空悬挂,有了固定支架。不过,灯还是跟以前一样,玻璃罩的颜色是用颜料涂上去的,红灯就把玻璃涂成红色,绿灯就涂成绿色。里面安一个普通的白炽灯泡,一般是60瓦。
因为汽车很少,红绿灯的控制完全依靠交警手工操作。红绿灯的控制器就像现在的鞋盒子,安在岗亭里。
80年代
交警研发遥控灯
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一线交警天天扳红绿灯控制器很麻烦,就有民警经过反复钻研,设计出了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自动转换的红绿灯。”王明远说,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技术。
再后来,又有成都交警研制出了可以由执勤交警遥控的红绿灯。这两种由成都交警自发研制出来的红绿灯,王明远都亲自使用过。
时隔几年之后,成都开始从外地采购具有类似自动功能的红绿灯。成都的红绿灯因此开始采用第二代技术。
90年代
有了专门左转灯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成都的红绿灯有两次跨越式发展。先是出现了第三代技术:可以在早晚高峰、平峰等不同时间段,自动调节红绿灯的时间周期。同时,有了专门的左转指示灯。
在90年代末期,成都开始采用第四代技术,有了最初的“智能交通”。红绿灯可以自动检测路面车流量,并根据车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周期。
“现在的红绿灯虽然增加了语音功能、倒计时功能,实际上还是属于第四代技术,只不过更加人性化。”王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