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要闻/华西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7月14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7月14日 ] -- 要闻/华西评论 -- 版次:[ 008 ]
政府“赶集”购买服务颇值一试
2010-07-14

  □本报评论员李晓亮

  社会组织设摊,政府赶集“购买服务”,这事儿你见过没?日前,这新鲜一幕就在北京上演:12日北京会议中心大厅里支起了500余“摊位”。这是北京社会组织公益类项目的首次集中展示。

  打个不恰当比方,这些公益项目像是“待字闺中”的姑娘的集体征婚。姑娘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就是需要政府机构进行针对性帮扶,替她们寻觅到“如意郎君”。政府帮她们就是帮自己。因为参展的公益项目都集中于民生领域,涉及服务对象多为弱势群体。这不正是政府民生保障最该着力之处吗?

  我们理解,完全靠政府来织出百密而无一疏的社保大网,未免捉襟见肘,要将游离于社保体系之外,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人群全面覆盖,更不现实。这时,就需要社会组织搭把手,帮着干点力所能及的查漏补缺的差事。

  比如,这次参展的社会组织既可与其他组织互通有无,又能与政府签约,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据悉,今年北京市将出资1亿元,购买公益服务民生类的300个项目,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这种公权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合作方式,这种“购买服务”的新模式,可以激活闲散蛰眠的社会力量,来弥合公共服务某些保障缺损的裂痕。

  合作效果还待观察,暂且不说,单是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传递出的信息,就值得欣慰。愿意出资购买服务,并与社会组织深度合作,这种平等交流的姿态,本身就值得赞赏。这么说是有背景的:此前社会公益和民间慈善得不到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慈善、民间公益活动受到种种限制。

  舆论有时会抱怨,社会慈善社会救济的力度,不尽如人意。而这种抱怨可能会让那些真正投身公益事业的组织和个人,感到委屈。因为,很多情况下,政府机构对民间公益组织比对商业领域的管制严厉得多。那些名正言顺的慈善组织则多半是官办或半官办组织,一般社会组织则名不正言不顺。这种管制抑制了人们从事公益事业的热情,救济力度自然大打折扣。

  不要老拿外国的盖茨或巴菲特来羞辱中国巨富阶层,没准会遭人家反唇相讥:是某些管制让社会无法成长出一群“社会企业家”。确实,你得承认公益事业固然缺资金,但更缺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且有着充分自由度来行使慈善事业的社会企业家。现在我们终于欣喜地看到那些财力薄弱的社会组织,得到了来自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所以有理由相信不久后公益组织民间救济力量的勃发,不会再是传说了。

  本版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本版热点评论由本报与新浪每日评论共同关注http://news.sina.com.cn/opinion/index.shtml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