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雅安荥经县的古城村,因为自古盛产砂锅而驰名中外。过去,这里几乎家家有作坊,户户卖砂器。然而近年来由于生产成本增加,工匠后继乏人,加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生产、经营砂器的作坊和店铺少了许多,村里土窑也关了不少,这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烧制工艺,其前景令人堪忧。 砂锅药罐荥经造 荥经被称为“中华砂器第一乡”,2000多年前这里便是砂陶的产地。 荥经砂器制作至今仍沿袭春秋时期的工艺,以砂锅、砂罐、砂炉等生活器皿为主。以前,老成都家里但凡炖汤、熬药无不使用这种家私。 荥经砂器采用的是古城村特有的粘土晾干碾细后,与煤渣粉末混合搅拌,做成泥坯,经高温焙烧,用植物燃烧进行表面釉层加工冷却而成。用这种砂器盛装熟食,即使在夏秋季节,放置10多个小时也不变质、不变味。 千年砂器路在何方 李兴贵砂器厂是村上规模较 大的一家。烧了20多年砂锅的老李告诉记者,如今他家的作坊虽然平均每天出窑各种成品砂器1000多件,产品也不愁销路,但由于生产成本逐年增高,致使砂锅的利润十分微薄。“维持正常生产力不从心啊。” 主要以生产药罐和简易砂锅为主的赵富贵家,一个简陋的作坊内,四五个工人正在昏暗的灯光下和泥、车坯。工匠们说,如今做一个药罐只能挣几毛钱,村上近年来已陆续关了四五十家。 作为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这项古老工艺,荥经砂器的生存危机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他们正与砂器企业一起做着积极的努力,以寻求传承和发展的突破口。 记者朱建国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