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李泰伯接受本报专访
A、谈自己
有自信并不是自负
“目中无人,自负狂妄”,这是网上部分看了李泰伯博文的网友给出的评价:“狂妄还真不敢。你可以到我的学校,问问我周围的同学我是不是一个自负的人。”言语中,李泰伯多次表示,自己写这篇博文只是对自己的被拒做一个反思,“我真的是希望写这篇文章,能让我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借鉴。”
对华西都市报关于自己和留学顾问张恒瑞观点争议的报道,李泰伯很平静地表示,“张先生一些观点我接受,我尊重他对我的评价。”
作为一名90后,李泰伯非常关注自己对社会的影响:“一些观点让我很难受,不是绝对要去美国,我只是想试一试,有自信并不是自负,但是我很不愿意不明事实的人把我的被拒‘上纲上线’,用来批判中国教育制度。”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
为什么想申请美国的大学?李泰伯说,最直接的原因是在高二参加丘成桐杯数学比赛时见到了来自哈佛、斯坦福、布朗大学的招生人员,他们的介绍和鼓励让他产生了兴趣。还有就是“同伴效应”。“我虽然没有去过美国,对美国的了解不多,形成去美国读书的想法比较晚,但是看到周围有的好朋友在准
备申请,我很好奇,想了解美国的考试和美国的大学录取是什么样子。”
“事实上,留学美国并不是我最初的规划。”好奇和新鲜感让他开始关注和准备美国高考。高二时参加SAT考试获得2240分,托福考试取得了112分的成绩。“事实上,我的成绩在周围的朋友中只算得上中等。”天蝎座的李泰伯是个完美主义者,能让自己觉得满意的成绩“当然是满分。”“如果有人把我追求完美当成一种自负,我确实没有考虑到。”
一直奉行中庸思想
“你今年多大?”采访中,清晰的回答、理智的分析,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一名刚刚高三毕业的学生。“18岁,没想到吧!”电话那头传来淡淡的笑声。“我希望这件事淡下来,不想给学弟学妹造成不好的影响。事实上,第二名只比我少了1分。”
出生于北京一个文化家庭的李泰伯讲起自己的名字的来历,先就提到了《论语泰伯篇》。“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母亲是公务员,但他们的副业都是文化。”从小就涉猎广泛的他,最喜欢的是“南怀瑾精选集”,一直奉行的是中庸思想。
“我对自己大学在哪里上,选什么专业,一直持开放的态度。”“我欣赏的一句话是,一定要做计划,但是不要做
太多,5年以内就够了。”
B、论教育
中国高中教育很优秀
在自己的博文里,李泰伯一再强调,一切靠自己。“我只是想把申请美国学校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把申请当成一种人生经历。”
李泰伯说,网上有一种误解,认为美国人拒绝的是中国式教育培养出来的高考第一名,但是自己的美国大学申请结果在高考前就出来了,“事实上,有7所学校给我的通知是等待。”这7所学校给他的解释是:你是符合我们学校新生要求标准的,但是新生太多了,很多人都很优秀……“我的外教和美国的朋友都劝我说最好不要全奖,这样录取的机会更大,但是我真的很为难,我不愿为家里增加经济负担。”
对不少人拿自己的被拒指责中国教育一事,李泰伯回应说,中国高中教育其实是最扎实的,“我的综合素质不敢很狂妄地说很强,但是不差。学校和社会给了我们许多机会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抓住它。”
曾与美国名校招生主任谋面
其实,早在北京参加丘成桐杯数学竞赛时,李泰伯就因为优异的成绩,与
哈佛、斯坦福、布朗的大学招生主任/副主任有过一面之缘,“我对美国大学的了解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向我们介绍了各自大学的特色。”
然而,因为参加竞赛已经耽误了一次全校学生会会议的他,作为学生会主席,不愿意再过多地耽误学生会工作,便放弃了美国某家媒体教育记者为他安排的与三所学校招生主任单独交流的机会,匆匆回到学校。
“在你的申请里,有提到和招生主任见面的经历吗?”“没有。”几乎是用很淡然的语气,李泰伯告诉记者,自己只想公平地和其他申请者竞争,“如果用这段经历去套近乎,美国人或许并不买账,而且那样很假。”
放弃清华选择港大
“我的选择很开放。”在李泰伯的想法里,哈佛、耶鲁、清华、港大都可以是自己的志愿。就记者采访他的前两天,他才刚刚做出决定接受香港大学邀请,赴港就读工学院和商学院。为此,他亲自赴港考察了学校。
在他的眼里,现在对他“盖棺”定论、讨论成功或者失败言之过早,“我希望过几十年来看。”“我不太敢说自己有多远大的理想,只是希望通过在科技上的努力和创新,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结果我控制不了,但是坚定的步伐不会改变。”这就是90后的李泰伯和他的同伴们的主题,“申请只是我们的副题,相信我们这一代不会让人失望。”
“我不排斥去美国。”李泰伯说,去香港后,并不意味着自己会拒绝进一步去美国大学深造的机会,“我很自豪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中国心永远不会改变。”
“狂妄”、“自以为是”,“有个性”、“是90后的偶像”……似乎没有哪个高考第一名能够像北京理科第一名李泰伯同学那样,在获得了耀眼的光环后又遭遇那么多非议:上周二,本报推出《北京高考第一名DIY申请海外名校被拒究竟是申请有问题还是教育有问题?》报道后,立即在各大网站论坛引发了关于中美教育制度新的争议。
在多次电话联系未果的情况下,上周三晚上,记者终于拨通了李泰伯在北京的手机,“我尊重每个人对我的评价。”对自己博客引发的争议,李泰伯诚恳地表示:“我并不是一个自负的人,很多人曲解了我的意思。”事实上,他在高考前就知道申请美国大学失利,“高考结果和申请结果没有联系。”
一直践行中庸思想的他,在两天前刚决定赴香港大学工学院和商学院就读双学位,“事实上,我对自己最终大学在哪里上,选什么专业都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将近一小时的采访中,这个18岁的少年,一直用淡定从容、波澜不兴的语调回应对自己的种种非议。
[专家视点]
只能说两国国情不一样
北京理科第一名申请美国11所最
优秀的的大学全部遭遇滑铁卢,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新闻。怎么看待李泰伯的失利?记者采访了四川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系主任陈昌文。
陈教授表示,中美两国在教育体制上本身就存在差异,老外注重的是社会学问,中国注重的是书本学问。美国常青藤名校都是私立院校,它们之间也面临市场竞争。很多学校希望自己的校友在毕业后能对学校有所贡献,它们看重的是学生未来的成就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而中国大学则不同,中国大学几乎都是公立的,缺乏对培养学生未来成就的追踪体制,没有他们社会成就的反馈。“相反美国的私立大学是非常注重品牌的。”
对美国人而言,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中国的考试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谁都知道高考制度有问题,“但是放弃本本主义考试制度,又很难寻找一个更客观公正的制度。”
他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没有社会调查,不能因为一个案例来批判教育制度,李泰伯的失利,只能说明,两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
照片由李泰伯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