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汪晖“抄袭门”升级 今年3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公开著文,称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多处存在抄袭(本报曾作报道)。近4个月以来,质疑者和挺汪者曾展开多轮交锋。近日,两封针锋相对的公开信见诸媒体,再次将这一事件置于聚光灯下。 质疑者 呼吁两单位开展调查 7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一封63名中外学者签名附议的公开信。在这封写给清华大学及汪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信中称,“为对汪晖教授负责,澄清这一争议,我们联名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迅速答复,履行职责。在组成调查委员会时,应邀请贵院、贵校之外的学者,乃至海外学者参加,公示委员会成员名单和调查结果。我们同时要求,调查结论以及各委员投票意向最终能公布。” 签名附议的63名学者中,既有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等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陆谷孙等众多其他研究领域的专家。 支持者 未发现任何剽窃现象 上述公开信见报两天后,前天上午,一封由近百名海外学者联名写给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的信在凤凰网发表。这些学者称在汪晖的著作中没有发现任何剽窃现象。 信中说,“作为学者、译者、编辑、历史学者和文化批评者的国际共同体的成员,我们给您写信,声援正在被大众传媒攻击的汪晖教授。关于汪晖涉嫌抄袭的指控,汪晖教授著作的译者检查并且复查了汪教授在过去三十年中著作所采用大量参考书目的注释。他们当中没有一人发现有任何剽窃的现象——不管我们多么宽松地定义剽窃这个词。” 这封信件公开发表时,联合签名者已达90多人,领衔者为9名汪晖著作译者。签名学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国高校及研究机构,也有多名中国香港和台湾学者参与其中。 清华大学 非常关注学界讨论 针对上述两封公开信,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世洁表示,清华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学风建设,学校非常关注学术界对于此事的讨论。对于校方是否会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介入此事的问题,于世洁未予正面回应。 据《京华时报》 提取“学术打假”的最大附加值 □本报评论员李晓亮 “抄袭门”的涟漪,似乎在唐骏老师领衔的“造假门”之后,变得更加宽广而深远。最初投向学术湖面的那粒石子,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你可以说是“不肯认账”的汪晖先生,让人们“恨屋及乌”,现在有点见风就是雨的意思,揪住了朱学勤先生的小辫不放。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所谓,假的真不了,真金不怕火炼。只要自己没有抄袭,那么一切基于学术层面的讨论、质疑和打假,在一个学术宽容的环境,都是被允许乃至被提倡的。 真理越辩越明。当然,前提是理性的质疑,而非针对人身进行的攻击。这一点上,朱学勤的回应是理智的:愿与Isaiah在学术上探讨,会在适 当的时候作出正式的回应。这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处事态度,不卑不亢;也希望今后,在回应时能不顾左右而言他,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假如真能如此,那么不论是针对汪晖还是朱学勤的质疑,都将在学术规范、学风整肃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假如,此前这些学者只是因为技术性问题犯规,那么也希望舆论能给他们一个宽容的氛围。前提是,涉事者知错改错,而非死不认错。将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当成自己的学术生命来珍视,也应是学界中人从此类学术打假活动中得到的最大启发。如果仅仅是看热闹和幸灾乐祸,没准下一个卷入抄袭漩涡的就是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