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10余天时间,一场极富戏剧性的美俄间谍大战以同样戏剧性的方式收场。
10名涉嫌为俄罗斯充当特工的被告人当地时间8日在美国纽约一家法庭认罪,被判驱逐出境,换取4名为西方情报机构工作的俄罗斯人。这是1985年以来美俄最大规模的间谍交换,也是“冷战”后的首次。
隐形墨水、莫尔斯电码、火车站接头……本次“俄罗斯间谍案”像足好莱坞谍战大片,“美女间谍”安娜的情史、艳照更为片中增添几分颜色。而“以谍换谍”作为大片结局,看似重回冷战,双方有输有赢,但终究,还是一场戏。
第一季
认罪
10名俄特工出现在曼哈顿联邦法庭。美女间谍查普曼说:“是的,我认罪,法官大人。”
10名俄罗斯特工嫌疑人8日戴着手铐出现在曼哈顿联邦法庭。一些人穿着囚服,一些人穿着T恤衫和牛仔裤。
他们在庭审中承认,自己为俄罗斯政府工作,但未在美国当局登记。9人承认自己是俄罗斯公民,其中7人在美国居住期间使用化名。这些被告人没有详细说明他们从事哪些特工活动。
被告人安德烈·别兹鲁科夫与另一名被告人叶连娜·瓦维洛娃轻松交谈,向旁听席上自己的支持者微笑并挥手致意。
法官询问被告人安娜·查普曼,她从一名俄官员那里得到的笔记本电脑“在这次阴谋活动是否起了推动作用”。查普曼显得疑惑不解,看了看律师,耸耸肩答道:“是。”法官又问,她当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在犯罪。她回答:“是的,我认罪,法官大人。”10名被告人中唯一一名美国公民薇姬·佩莱斯说,她曾把用隐形墨水写成的一封信交给接头人。
第二季
驱逐
曼哈顿联邦法庭随后宣布这10名俄特工被驱逐出境,并永远不能再踏上美国国土。
8日下午,曼哈顿联邦法庭随后宣布这10人被驱逐出境,并永远不能再踏上美国国土。在12天以前,他们散落在美国东部各地,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试图长期而深入地潜伏美国。但庭审结束后,他们便与孩子一起被送往机场,前往维也纳进行交换。10人中只有佩莱斯不是俄罗斯人,她有秘鲁和美国双重国籍。虽然俄政府为其提供了住房及生活补贴,但佩莱斯已决定在俄停留一周然后回秘鲁。此外,安娜·查普曼被捕前是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板,个人资产价值200万美元。其律师称,查普曼为获释感到高兴,不过,“这次事件可能毁了她的事业,而且她必须回莫斯科。”查普曼曾表示,宁愿在被释放后返回英国居住。
第三季
俄总统签署命令,赦免包括一名核武器专家在内的“4名为西方情报机构工作的俄罗斯人”。
特赦
在10名“俄间谍”认罪之后,俄总统府发言人称,总统梅德韦杰夫已经签署命令,赦免“4名为西方情报机构工作的俄罗斯人”。总统府发言人季马科娃说,4人承认,他们对俄罗斯犯下罪行,请求总统宽恕。
伊戈尔·苏佳金是军控和核武器专家。他被控向美国出卖情报,2004年被判15年监禁。谢尔盖·斯克里帕尔曾是上校,因充当英国间谍2006年被判入狱13年。曾在苏联时期担任克格勃特工的根纳季·瓦西连科1998年涉嫌向美国提供情报被捕,半年后获释。他2005年因非法持有武器等罪名被判3年监禁。亚历山大·扎波罗日斯基曾是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上校,被控充当美国间谍,2003年获刑18年。
不过,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否认被俄释放的4人为间谍,仅表示基于国家安全和人道主义考量,同意与俄罗斯交换间谍。而俄外交部也表示,交换间谍是“出于人道主义和建设性伙伴关系原则考虑”。
在此之前,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表示,10名嫌犯虽未能获取美国机密情报,但都承认曾为俄充当“非法特工”,此外针对其中一些人的洗钱罪指控已被撤销。
第四季
换人
在“间谍之都”——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机场交换间谍,时间:近一个半小时。
就在纽约的庭审结束后数小时,当地时间9日,美俄两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机场“交换间谍”。俄罗斯紧急事务部从莫斯科派出一架雅科夫列夫·雅科-42型飞机,美方则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派出一架波音767-200型政府包机。
现场报道称,双方的飞机在几分钟内先后到达机场,然后驶向机场较为偏僻的一片跑道,只能远远看见一辆小型巴士穿梭在两架飞机间,承担“交换间谍”的任务。
整个交换过程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两架飞机先后飞离。有关交换过程的详细内容尚不得而知。不过据悉,俄方的飞机应该会即刻返回莫斯科,而美方的飞机则要在英国伦敦停留。
交换地点选在奥地利维也纳是颇具深意的,因为维也纳过去算得上是“间谍之都”。由于奥地利在二战后被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再到后来成为中立国家,东西阵营的情报机关就纷纷在此设立分号。如今,许多国际机构的总部都设在维也纳,各国外交人员多达1.7万人。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中国日报》、《环球时报》等
□画外音
“上面没人”换回一群“白痴”
“美国政府利用这个机会换取了4名在俄服刑人的自由,其中多人的健康状况堪忧,”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托纳说。但俄媒却认为莫斯科在这次交易中牺牲太大,换回的都是“白痴间谍”,他们甚至没有被起诉间谍罪。
《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认为,这些间谍非常不专业,“接近于白痴水平”,而真正为俄罗斯效力的优秀特工还在美国监狱关着。比如1994年被判终生监禁的美国前中情局工作人员艾姆斯;1996年获刑18年的美国家安全局特工利普卡,1996年获刑27年的美空军研究所设计师列森金等。
报道认为,之所以俄对外情报局不急着换回上述优秀的特工,是因为他们在该局没有亲戚。之前曾报道,“美女间谍”安娜的父亲是俄情报局高官。
“谍战”是为阻普京再当总统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8日评论,此次事件可能直接针对同为特工出身的俄总理普京,西方试图借此阻止他再度竞选成为俄总统。
文章指出,此次俄美间谍案滋生了许多传言,其中包括对现代俄罗斯情报人员职业水平的质疑,俄特工机关似乎是在没有认真研究的情况下策划和实施这次代价高昂的持久行动。在普京先任总统后任总理期间,俄罗斯特工机关队伍迅速膨胀,一些官僚上台,取代了职业情报人员,结果导致情报行动效率迅速下降。
文章同时表示,美国策划的此次间谍案直接针对普京本人,西方希望以此迫使他放弃重新竞选俄罗斯总统的想法,并把他卷入在美国洗钱的丑闻当中。但美国检方起诉书中所涉及的金额仅为30万美元,这个数目对于摸黑普京来说显然无济于事。
□马上评
“影帝”奥巴马
从爆发到收场,这场间谍风波有太多出乎意料之处。6月28日,“汉堡外交”余味尚在,美国司法部就宣布逮捕10名俄罗斯间谍嫌犯。对奥巴马而言,他请客时确已知情,恐难免会被人讽刺为“影帝”。对此,美国官员以“纯属巧合”一笑置之。
事后证明,两国均希望快刀斩乱麻,私下已在商议换谍事宜,以期迅速平息谍战风波,以免殃及两国最近关系的“重启”。美政府高官表示,间谍事件快速而务实地解决是美俄关系进步的证明。俄总统行政办公室也表示,事件得以快速解决是因为两国关系秉承了新的精神以及两国总统之间高度互信和互谅。
和局收场的背后,最根本的考量就是两国的国家利益。对美而言,在伊朗、阿富汗、朝核问题上,美国有求于俄罗斯;对俄而言,17年长跑仍未能入世多少有点憋屈。
在此次间谍事件从爆发到和局解决的10天当中,美俄体现出的灵活、迅速的处理方式,或许令此次事件成为一个标志,预示着美俄这两个昔日的老对手已经彻底抛弃了冷战思维,两国关系开始迈上成熟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