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能当招生主任”追踪
招生过程中隐藏灰色利益链,监管起来却有点复杂
昨日,本报报道了《谁都能当招生主任,既“招生”又“招财”》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
本报记者和CDTV-3《920在行动》继续跟踪调查,发现在招生的各个环节中,还隐藏着一条由招生老师、中学老师、招生中介、招生串串和学校共同组成的利益链条。
A招生主体
中学老师:有酬可合作招生
被某职业技术学校任命为眉山办事处的招生主任后,记者来到眉山市仁寿县进行招生,开始摸索招生的每个具体环节,而招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拜访当地的中学老师,商谈合作。
在某初中学校,记者找到了一位教初三的班主任,刚开始班主任对学校的宣传资料和招生简章毫无兴趣,并表示没有学生愿意就读这样的中专。当记者提出有招生回扣后,班主任的态度马上发生了转变,表示想办法组织。
随后,记者来到附近另外一所学校调查,在这所学校里,记者找到一位初三年级的老师,说明情况以后,这位老师也基本上同意招生,表示愿意在学生中考结束以后和记者合作招生。
从几所普通初中老师的调查来看,职校招生老师以招生酬劳为条件,中学老师买卖生源的问题确实存在。
招生串串:给多所学校招生
今年4月,一名叫李华伟的男子冒充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副院长,在双流从事招生工作。
后来,其冒充的副院长身份被揭穿,令人惊讶的是,在李华伟的包中发现了很多名片和工作证件,他的名字同时出现在4家大中专学校的招生证件中,职位都是“招办主任”。
业内人士金欣指出,像李华伟这种人就被称为招生串串,有些直接是招生老师聘请的“下家”,帮着招生老师招生,他们一般打着各种不同学校的旗号,其实并没有跟学校签订正式的招生合同。招生中,他们可以随意将学生带往任何学校,只要让学生在学校入读,就可获得一定的报酬,
只不过他们所获报酬相对低一些,因为“上家”还要从中吃掉一截。
招生中介:给几十家学校招生
6月中旬,记者在新津某小区内发现一家教育咨询机构,这家教育咨询机构主要从事招生和资格证培训,其负责人是一名年仅24岁的小伙子,办公室是一间10多平方米的铺面,里面只有一张办公桌和沙发,看起来非常简陋。
当记者提出对招生比较感兴趣时,对方开始和记者聊了起来。小伙子姓李,从事招生工作已经3年时间了,因为招生高额的报酬让他萌发了以公司来做招生的想法,现在专门为他招生的人员就不下30个。
在他这里做招生,同样可以获得不菲的报酬。“学校给我3000元,我给你500元。”李先生代理的招生学校有几十家,无论给任何一家学校招来学生,都可以获得报酬,只不过报酬的额度有差异,一般从1000元-3000元不等。
B招生链条
形成利益团体酬劳层层分配
通过一个多月的调查采访,记者基本上摸清了这部分学校招生的方式,学校、招生老师、招生机构、招生串串和中学老师共同构成了一个招生链。
在这个招生链条中,学校是“上家”,下面又发展有招生老师和合作的招生机构(中介)。在招生老师这个环节,他又会发展一批招生串串和中学老师,招生串串和中学老师会为他们带来学生。而招生中介一般也会招来一批招生串串帮他们去联络学生。
各个招生环节酬劳又是如何分配的呢?
在前期的采访中,那名姓钟的副校长就说,中学老师带一个人来,可以获得1200元,而招生团队获得的酬劳可以达到2500元。
从这可以看出,招生老师和招生中介获得的酬劳最高,其次是招生串串和中学老师,每个环节中,“上家”会吃掉“下家”一截酬劳。
今年成都教育部门主管的具备招生条件的78所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中专部计划招生和市劳动保障局主管的32所技工校今年计划招生共计90588人。
C如何监管
招生中介工商部门能够监管
像李先生这种开设的招生中介以支付差旅费的形式进行招生,又该由哪个单位来监管?
新津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帮各种院校有偿招生肯定是禁止的,不过这种中介机构一般是工商注册的公司,教育部门没有行政审批,所以不能对其进行查处。
随后,记者将此事向新津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反映,工商执法人员立即前往这家教育咨询公司调查。执法人员发现,这家公司的经营范围只有教育咨询,不能进行招生,因此属于超范围经营,违反了公司法。
执法人员表示将进行进一步调查,然后再进行处理。
招生串串和中学老师教育部门难以监管
招生串串和中学老师在招生环节中属于“下家”,他们的行动比较自由,没有任何束缚,因此监管相对较难。
一般招生串串属于个人,不会直接签订招生协议,招到学生就直接带往招生老师或者学校,然后领取自己相应的酬劳。这个过程中,当有行骗行为时,才可由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处理。
而各中学老师一般跟“上家”谈好后,主要是负责发宣传资料给学生,鼓动学生前往某些学校读书。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自愿选择学校,老师不用担太大的风险。教育部门要调查,也难以掌握有用的证据。
中职学校管理起来有点复杂
作为有偿招生的源头,部分违规的中职院校又由哪个部门来监管呢?
按照常理,这些学校应该由教育部门来管理,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其中的管理非常复杂,有一部分学校属于教育部门管理,另一部分学校则属于多家单位来管理。
记者将暗访到的两所学校违规招生行为向成都教育局反映,工作人员表示两所学校不归他们管。
记者又向省教育厅反映,有关负责人说,这两所学校确实能查到,但不属于省教育厅管,其中一所机电学校属于教育行业外的一个单位直管,另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所在地是武侯区,应该由武侯区教育局具体管理。
这位负责人还说,一般学校属于哪个单位行政审批,就由哪个单位管理,因此有些学校是不属于教育部门管理的。
记者调查发现,成都市教育部门主管今年具备招生条件的78所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中专部,而另外市劳动保障局主管32所技工校,除此以外,还有些学校由其他相关单位主管。 本报记者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