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第二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天府行”活动昨开幕,引来300多位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术带头人 昨日,四川第二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天府行活动开幕,300多位海外知名大学的博士、学术带头人到成都找工作,或者自带项目创业。其中,年龄最小的80后天才、海归博导于长斌,签约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3年内,他将目标锁定在成为长江学者。 目前,四川已引入上千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最高端的就是“天府行”方式引入,其中被纳入“百人计划”的佼佼者可获百万补贴。昨日,65人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银行、成都工投集团等省内22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现场签约。 80后海归新锐男生也能当博导 亚洲奋斗奖得主、澳洲国立大学博导……面对清瘦秀气、1981年出生的于长斌,你很难将这些头衔和他联系在一起。昨日,他又有了新的身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我出国已经11年了。”于长斌的中英文都很流利,老家在山东济南的他,18岁就公派出国,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洲国立大学读书。2008年,博士毕业后成为澳洲国立大学工程与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博导。 怡人气候、美女美食、开放环境……说起四川的魅力,于长斌一脸陶醉。从儿时的旅行算起,这已经是他第3次来四川。成都的宜居环境和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是吸引他来川的第一因素。更重要的,是四川引进人才的效率和魄力让他感受很深。“今天是我和电子科大第一次面对面,但双方已经决定签约了!”于长斌说,今年4月,他报名参加了“天府行”活动,没多久电子科大的5个学院就同时抛来了“绣球”!经过10多次的电话和邮件“相亲”,他最终被诚意打动,选 择了专业最对口的自动化学院。 虽然还是80后的毛头小伙,但电子科大却为这只“千里马”准备了最好的跑道。特聘期间,于长斌的科研项目将获得50万元以上启动资金。“3到5年内,我希望自己能够奋斗为长江学者。”于长斌踌躇满志。 创业海归制药外包打入欧美市场 相比之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谢东的“天府行”,则更具有财富色彩。作为美国癌症研究专家、Tibotec公司全球项目负责人,他将自己的新药开发技术,作为到四川投资创业的项目。 “我已经引入国际著名风险投资,首期投入1800万美元,在成都成立生物科技公司。”谢东说,他的核心创业团队全部是海归专家和企业家,大多具有在北美国际制药企业和新药临床工作20年以上的经验。“成都有良好的动物资源和人才储备,很适合作为制药外包的产业基地。” 谢东说,外包已经是国外新药研发的新趋势,每年的价值高达60多亿美元。目前,全球已有500多家新药 研发的外包公司,印度和中国是首选之地。通过把西方的技术带到四川,四川低廉的成本优势可以研发。在逐步学习国外的基础上,四川不仅能够获取财富、工作岗位,还能最终独 立工作,自行研发新药。 谦虚海归金融硕士从银行柜员做起 昨日下午,成都银行一口气和4位海归人才签约。他们是清一色的金融硕士学位,毕业于国外高校。对于这些层次还不算特别高的“高人”,成都银行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刘宇风说,无论是对这批海归的培养还是薪资,他们全部得从基础岗位做起,从银行柜员做起。 面对和从国内招聘的大学生一模一样的待遇,海归们怎么想?对此,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海归说,他们都是通过网上投递简历,经过一次笔试、两次面试最终“杀出重围”被成都银行相中。他相信这只是个开始,自己今后会有更大发展。刘宇风也认为,海归学生综合素质更强,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更大的推进作用。 聘请引才顾问保证人才质量 面对国内硕士、博士的猛增,海归成为了高端人才的新金字塔尖。然而,海归质量究竟如何,是否存在造假?唐骏的“假文凭”事件,让人们更为之担心。对此,省侨办负责人表示,我省引入的“天府行”均是海归中的高端人士。为了吸引海外人才来川,我省从去年开始,就聘请海外知名专家和学者担任引才顾问。为了保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省侨办大量搜罗我国在海外的同学会、老乡会、商会,通过这些机构牵线搭桥,寻找到欧美著名高校、跨国企业的精英和领军人物。 “我这个月已经来成都两次了,下个月还要来一次。”昨日的会场上,英国牛津大学首位华人教授崔占峰说,自己几年前就已经受聘为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帮四川引才也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他看来,海外高层次人才必须是“三有”人才,即有世界公认的显著成绩、有高 层职位、有相当规模资源。 崔占峰建议,四川想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单位不要轻易许诺,而许下的条件一定要落实。“海外高层次人才最关心引才政策的连续性。”同时,在引才的时候打出一些“人情”牌,对招揽人才工作可能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老乡、美女,都是感情因素。” 加拿大国家研究实验中心高级研究员陆见明说,引进人才,国际、国内都在争,对海外人才来说,在国外创业很辛苦,创业成功率很低。四川人热情,生活的性价比高,而且相比北京和上海,成都的机会更多。创造独特的条件比政府补贴100万更有吸引力。他建议,四川应继续降低创业门槛,这样有利于引进更多人才;高层次人才回来有很多困难,应针对不同个体情况制定具体方案;继续走出去能找到真正有用的人才。 记者王丹摄影吴小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