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版:国内/国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7月8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7月8日 ] -- 国内/国际 -- 版次:[ 019 ]
白岩松:高温关注度“高”但应对能力“低”
2010-07-08

  7月5-6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不少地方的气温已经突破了40℃,北京的地面温度最高竟超过了68℃。对于高温天气的感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却是复杂和多层面的,有气象专家说,已经不能简单地用自然现象来形容高温天气了,而是应该用灾害性天气。该如何看待这种表述上的变化?

  我的回答是两个字,一个“高”,一个“低”。这种高绝不仅仅指的是气温高,气温是足够高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高”是今年我这么多年做新闻当中少见的媒体及公众对高温高调关注的一次。

  但在这种高调关注当中,你注意到了另一个字,就是“低”,这种低是由几个因素构成的,第一个你突然发现我们应对的能力很低。第二,相关的政策门槛等等都很低。比如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是全国总工会、卫生部、劳动部联合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是1960年,而且还是一个暂时的。就是防暑降温措施的这种暂时的应对,现在居然是暂时的,而且是1960年,而现在是2010年,也就是说足足隔了50年,这还不足够低吗?我觉得这一高,高度关注和门槛很低,应对能力很低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也许会推动下一轮的进步。据央视《新闻1+1》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