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客纷纷盯住写字楼 住宅不敢碰、商铺一铺难求”,受楼市调控影响,今年的成都写字楼市场迎来一个火热的夏季。但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写字楼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如何才能保证自己投资的安全,成为眼下困扰投资者最大的难题。据城南某甲级写字楼销售数据显示,约6成购房者属初次置业,投资行为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为此,上周四,记者偕同两位投资者,专程驱车国际城南花样年·美年广场,用一种近乎实战的方式,解开写字楼投资的秘密。 告别住宅投资我的余钱何去何从? 如果有人问38岁的成都人孙建,天下何事最难?他的回答肯定是两个字“花钱”。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孙建从来没想过自己居然会遭遇“端起猪头肉,找不到菩萨拜”的尴尬——怀揣1000多万现金欲投资写字楼,徘徊一个多月,愣是没找到花钱的机会。“不懂行啊,上千万的生意哪个敢随便下手哦。”孙说。 在从事小商品批发行业的孙先生眼中,任何投资品都比不上房产更能带来稳定而可观的收益。作为一个资深的炒房客,住宅投资曾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楼市调控让他损失惨重,几乎金盆洗手。“现在二手房根本走不动,我一套南三环的房子,在 中介都挂了2个月了,连个问的人都没的。”孙透露,由于对后市的悲观,他最近割肉出手了2套房子,都是今年初才盘下的,净亏6多万元,“反正年内我都不想再碰住宅产品了。” 进入5月之后,经济环境的变化让他改变了初衷,“现在到超市,随便买点东西就超过100元。就连小菜的单价都没有2元以下的。”在通胀预期的压力下,孙建很迷茫,自己辛苦挣来的钱,应该如何实现保值增值?对于他这种连K线图都看不懂的门外汉来说,股市技术含量太高,不敢涉足;黄金看似保值,但国际金价仅去年就涨了40%,连索罗斯都高呼有泡沫,他更不敢入市。住宅不敢碰、商铺一铺难求,能够操作的,就只有写字楼了! 租金收益相差三倍当房东不如做“楼主” “当时要是买写字楼就好了,收益比至少是住宅的三倍!”与被迫转向的孙建不同,他的朋友齐伟早在1年多以前就已开始关注成都的写字楼市场。 当时,初次涉足房产投资的齐先生曾面临着一个选择:是购买电梯公寓当“房东”,还是投资写字楼当“楼主”。因为在考察了成都多个区域的房产市场后,他发现,写字楼价格和住宅价格存在一个奇怪的“倒挂现象”,即使是市中心区域的甲级写字楼,在售价上依然不敌周边的电梯公寓项目,但在租金收益上却明显高于后者。 在犹豫了好几天后,2009年6月,齐伟还是将赌注下到了当时还在高歌猛进的住宅类产业上,前后花费200多万元在西延线附近购买了3套90余平方米的住宅。 但随着二手房市场的疲软,齐先生被迫考虑打一场持久战,将手中的房子先租出去,静待市场回暖。但真正当上包租公,齐先生后悔了。他算了笔账。自己买的两室一厅住宅,每套每月能租1700元左右,相当于每平方米每月20元左右,还要给房客配上家电、床等用品。而如果自己当初用这笔钱投资市中心的甲级写字楼,每月每平方米的租金至少可达60元到80元,租金收益相差三倍。而且,写字楼的租赁合同一签三至五年,还是租给公司的,很省心。但住宅一般最多签一年,是租给个人的,相对要费心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