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认为,导致股市成交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流动性的收紧和新股扩容,流动性减少导致需求下降,新股扩容导致供给增加,A股市场目前正处于供需失衡的尴尬局面。
今年以来,市场成交一直呈现出逐级缩量的态势。今年年初时,沪市单日尚有1700亿元的成交量,到今年5月时沪市单边日均成交常常不足1000亿元,到6月更是萎缩到800亿元以下,本周不足500亿的成交更是出现了两次。股市赚钱效应消失,债券市场和新兴的股指期货市场反而蒸蒸日上,国债指数在本周创下125.67点历史最高纪录,股指期货无论是在开户人数、交易量还是持仓量,都是成直线上升之势,市场人士不禁问:市场怎么了?
地量之后不见地价
从6月10日开始,沪市成交量再没超过1000亿元,本周三,更是达到一年多来的地量461.93亿。此外,沪指也是节节败退,即便是从6月10日开始算起,也下跌了200余点。
投资者迷茫了,都说地量见地价,目前两市成交量再度陷入低迷,成交额相加刚过千亿,股市却不见好转,这次地量后大盘是反弹还是继续下跌?抄底的机会究竟是近了还是远了?
诚然,地量的出现,常常意味着股市交投清淡,做空的动能已经完全释放,股价已经跌无可跌,但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目前的成交量是否就是真正的地量。
回顾历史,当股市出现成交量大幅萎缩后,恢复期是个漫长而又反复筑底的过程,一般要维持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2008年10月出现大反弹,股市从1666点飙升至3400点,但早在2个月前,即8月4日,沪指成交就已经回落到383亿。
当时投资者也在大呼“地量”。事后证明这仅是地量的开始,此后的9、10两个月中,成交额不足250亿元的交易日屡见不鲜,甚至在见底1664点后近半个月,上证指数日平均成交量还不足500亿元,直到2009年3月,股市见底5个月后,成交量才稳定在1000亿元之上。
地量后有三种运行方式
一是继续地量过程。在一段时间内,连续缩量的运行状态不会发现明显变化,甚至在出现20%以内的地量后,再次出现更小的地量。
二是放量下跌。如2003年10月中旬以后,大盘震荡加剧,下跌过程中成交放大,随后筑成中期
底部。而且从历史上其他几次底部形成规律看,在长期下跌的末段,出现地量后再次放量下跌,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底部信号。
三是放量上涨。这是典型的上涨信号,如2005年12月1日两市成交额仅仅40余亿,12月6日开始股指走出轰轰烈烈的大行情。
目前,A股市场的成交量还处于一个震荡向下的过程中,周一见底461亿元之后,第二个交易日立马增加了58%,达到733亿元,但周四又下滑到475亿元,可谓地量之后再现地量,在这种条件下判断股市是否见底,是难以定量的。
唯一能够肯定的是,一旦成交量持续走低,今年股市大幅上涨将是小概率事件。统计显示,2007年沪指涨96.66%,沪市成交30.97万亿;2008年沪指跌65.39%,沪市成交18.39万亿;2009年沪指涨79.98%,沪市成交35.26万亿;2010年至今沪指跌25.44%,沪市成交不足15万亿。
流动性收紧和IPO抽血
分析此次地量出现的原因,首先就是近期资金面趋紧的事实,本地某私募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中国股市的实质是资金市,没有资金的推动,就没有股市的上涨,自今年年初以来,国家刺激政策逐渐退出,通过抑过剩、防通胀、降贷款、调结构等种种举措,逐步将流动性收回手中,这就意味着股市失血严重。
另一方面,今年也是新股
发行的大年。统计显示,截至昨日,两市163只股票已挂牌上市,融资规模达2075亿元。下周二,“巨无霸”农行也将启动申购,这对于弱势大盘来讲,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回想股市上次从6100点下跌到1600点,也曾经历过发行高峰期,而据证监会数据,2008年有新股发行的9个月内共融资1034亿元,远不及今年。
股指期货吸引短线资金
在股票市场萎缩的同时,另一股力量也在悄然兴起,据统计,股指期货推出至今,期货行业至少获得约100亿的增量资金。
中金所负责人5月底曾透露,当时市场日均资金量约84亿元,日均交易保证金总额33亿元,股指期货开户数为2.9万户。而最近一次中金所公布数据显示,客户开户数已增至3.5万户,简单推算,股指期货日均资金量将达到100亿元,也就是说,股指期货为期货市场注入了上百亿元的增量资金。
而从几个主要省市的期货交易统计数据来看,5月底,浙江辖区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额37942.1亿元,客户保证金余额171.22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224%和94%,深证地区代理交易额每月环比也超过30%以上。这些数据足以说明,
游资大本营的浙江、深圳的活跃资金被股指期货吸引,而从近几月龙虎榜打榜数据来看,游资们似乎不见了踪影。
昨日,股指期货持仓量达到2.4万手,成交达到36.8万手,以结算价2543.1元计算,成交金额达到2800亿元,即使按照20%的保证金计算,也有超过560亿资金在期指市场流动,超过沪深两市。
其实,近日交易所债市表现也异常抢眼,6月30日,上证国债指数、上证企债指数与沪公司债指数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沪公司债指数上涨0.41%,为2009年8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而当时也正是股市大跌时期,这也说明,一大部分资金为了避险进入债券市场,这也从侧面反映证券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在降低。
记者陈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