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版: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7月2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7月2日 ] -- 中国 -- 版次:[ 013 ]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30年来
4亿中国人是怎么少生的?
2010-07-02
浙江舟山:百名社区大学生当计生宣传员 图据CFP

  专家称计划生育使中国30年少生4亿人说法不实

  计划生育使中国“30年少生了4亿人”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独生子女政策实施30年来,至多使中国少生1亿多人,但付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政治代价

  近年来,在国内外多种场合,人口计生委高级官员经常用“30年少生4亿人”来强调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增长的贡献,同时作为延续独生子女政策的依据。据美国加州尔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复旦大学讲座教授王丰,以及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人口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助理教授蔡泳的粗略测算,单就独生子女政策本身而言,该政策自1980年以来,至多只不过使中国少生了1亿多人。

  “30年少生4亿人”?

  2009年9月,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宣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称“30年少生4亿,中国创造了世界人口发展奇迹”。

  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人口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再次引用了“30年少生4亿人”的说法。

  其实,上述说法并非新创,最早来自前任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2006年,张维庆在《求是》杂志发表文

  章指出,“根据人口专家推算,到1998年底,我国少生了3亿多人;到2005年底,少生了4亿多人。”

  事实上,1979年至2009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从2.75降低到目前人口计生委认定的1.7。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无论如何计算,即便把这30年来的生育率下降全部归因于计划生育政策,也少生不了4亿人。

  “少生4亿人”怎么算的?

  “少生4亿人”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上世纪末,为评估计划生育的人口效益,当时国家计生委的一些工作人员与部分学者组成了“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得出的结论是,1971年至1998年间,由于计划生育而减少的出生人数累计达3.38亿。

  按照该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中国1970年实际的出生率是33.43‰,而拟合出来的、假设没有计划生育影响的期望出生率值,1990年是29.71‰,1998年是28.43‰。

  “计划生育效益课题组”在讨论该结果时强调:“无论是根据发展经济学家钱纳理的发展模型,还是按照发展中国家出生率平均值,相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说,这种接近30‰的出生率水平无论如何不能认为是估计偏高的。”

  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计生委高级官员所引用的“计划生育30年或40年少生4亿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假想的“中国生育水平过高”得出,其依据仅仅是对计划生育人口效益的十分简单的估算。假想的生育水平越高,这个“效益”就越大。

  计划生育有多大作用?

  那么,强制性计划生育到底有多大作用?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出生率下降最快,幅度也最大。而这十年中国所实行的

  是“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主要手段是提供避孕节育的技术和药具,而非强制“只生一个孩子”。

  比较亚洲中国、印度、印尼、伊朗和泰国从1970年到2008年生育率下降的过程,我们看到,这五个国家的生育率在过去近40年中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伊朗的生育率下降有一个滞缓再加速的过程,印度的下降最慢,基本呈一个直线趋势。而印尼居中,其生育率在2008年也已经下降到2.17的低水平。

  上述这些国家,除了印度,都没有强制性节制生育的政策,而只是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推广和提高避孕节育手段。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成功的关键,在于为那些不想怀孕和意外怀孕的人群提供支持和服务,而不是罚款和强制。

  30年到底少生多少?

  那么,独生子女政策30年,中国到底少生了多少人呢?我们用人口学标准的人口预测方法,对此做了一个简单计算。假设中国生育率水平保持在1979年的水平(每个妇女期望一生生育2.75个子女)不变,与2009年官方认定的生育率水平相比,1979至2009年30年间,少生人数约为2亿多人,远低于政府官员所宣布的“30年少生4亿人”。

  大概没有任何证据能支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与行为没有任何变化的判断。如果把这30年减少出生数的一半归因于独生子女政策,少生的人也只是1亿左右,也与“30年少生4亿人”相差极远!

  总之,“30年少生4亿人”是对一个原本没有经过认真科学论证的计算并被进一步误传的说法。

  据《中国改革》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