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预算违规问题屡审屡犯,学者建议问责 现任深圳某资产管理公司CEO的吴君亮这几天一直在研究《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他几年前组建了一个“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团队,以推动政府部门预算公开。通过对近十年来审计报告的分析比较,吴君亮感到很困惑:国家审计署此次公布中央部门执行预算的违规、违法问题,在过去十年的审计报告中同样存在。“我认为屡审屡犯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没有一个行政首长是因为预算问题而受到问责或法律制裁的,导致有些部委漠然置之。”6月29日,吴君亮说。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政专家蔡定剑建议,应对那些滥用预算资金、满足“集体私利”的行政首长启动“政治问责”。 屡审屡犯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组副组长的蔡定剑慨叹,从1996年国家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以来,差不多每年都要披露类似的严重问题,“问题年年被揭露,违法势头未见明显好转”。 自2003年6月25日,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首次点名违规中央部门、掀起“审计风暴”以来,某些中央部委徘徊于屡犯屡审、屡审屡犯的怪圈不能自拔。“现在民众已经麻木,不像以前那样对‘审计风暴’关注了。”吴君亮感叹,屡审屡犯的现象重创政府形象,将会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审而无责 从2003年开始,审计署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由此掀起了一年一度的“审计风暴”。而今年的审计报告则淡化“风暴”意味,不注重个案介绍而注重对政策执行的评价。但是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署仍然让“问题部委”先自查自咎。 对于这种自查自咎的方式,吴君亮很不认同,“使用假发票套现,这明显是触犯刑法的,但我们没有看到哪个部委的领导因此受罚,这在国外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吴君亮说。 “我们现在有因为矿难、维稳而受到问责的官员,但还没有看到因为滥用政府预算资金而受到惩罚的官员,用钱是国家最大的问题,反而没有问责机制,着实令人不可思议。”蔡定剑说。 启动人大问责 吴君亮认为,审计改革首先要对预算建立科学严格的审议和批准制度。其次才是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直至违规后的问责和纠偏。吴君亮呼吁,改变目前“审计部门报告什么,人大听什么”的状况,启动人大问责制。 6月25日,国家审计署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的网上问卷调查。在改进审计工作报告建议中,很多网友也希望能启动问责机制,希望弄清假发票来源,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给纳税人一个交代。 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表示,人大监督工作将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专题询问将成为一种常态。 □他山之石 2003年3月9日,媒体报道时任香港财政司长梁锦松在宣布加汽车首次登记税前,当年1月18日购入一辆凌志房车,却未向行政长官报告买车一事,有避税之嫌,涉嫌以权谋私,还可能要面对法律诉讼。3月10日,梁锦松向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请辞。7月16日,董建华接受了其辞职申请。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梁锦松本人多次道歉,且两倍捐款,最后因此丢官,还差点摊上刑事责任。 □审计报告 “中央部门接受和使用虚假发票列支问题比较普遍,虚假套现金额为1.42亿元;14个部门本级和33个所属单位瞒报各项收入和资产等5.91亿元;一些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涉及金额共计203.01亿元。”6月24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作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的报告时如是说。据《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