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以原东城区、崇文区的行政区域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新设区政府驻地按程序报批 批复要求,北京市要尽快明确新设区政府驻地位置,并按程序报批。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要按规定及时勘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北京市自行解决。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根据北京市区县功能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原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中心城区。合并后新设立的东城区,辖区范围为现东城区和崇文区辖区范围,面积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5万人。合并后新设立的西城区,辖区范围为现西城区和宣武区辖区范围,面积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4.6万人。 调整有利区域均衡发展 北京市此次调整行政区划,一是有利于推进区域均衡发展。核心区四个区面积共92.54平方公里。由于行政区划划分过细,四个区的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崇文区和宣武区发展受空间因素制约更为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于核心区北部。通过核心区行政区 划的合并调整,有利于对现有的空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进核心区南北均衡发展。 二是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核心区区划的合并调整,可以大幅度提高合并后的两个区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提高核心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四个区结合部管理薄弱的状况。 三是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专项规划,核心区与旧城保护区基本重合。旧城保护任务由四个区承担,不利于统一建设、管理和整体保护。区划调整后可以集中力量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四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行政区划调整后,核心区减少两个行政区,有利于精简机构,合理配置地区经济、社会资源,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核心区规划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 ▼新闻背景 北京行政区划范围曾经历五次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行政区划范围曾经历五次调整,到1961年,形成了今天16区2县的格局。其中地处北京二环路以内的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四个行政区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城区,也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在此之后,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四个城市功能拓展区也被认为是城内地区,与核心区一起,形成了“城八区”的概念。近年来,先后还有数个近郊县改为区。 但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原有的行政区划分显示出了种种弊端。崇文区面积为16.52平方千米,宣武区面积为18.91平方千米。西城区虽然面积稍大,有31.62平方千米,但比起面积455.08平方千米的朝阳区、面积430.73平方千米的海淀区来说仍然显得太小了。对于这几个核心区来说,目前继续发展的余地并不大。相似的城区资源和发展水平造成各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也因此造成了无谓的内耗。 其实,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提出并非首次。早在王岐山就任北京市市长期间,有关部门就曾经提出合并中心城区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今年2月,北京大兴区和亦庄的行政资源也进行了整合,高层领导交叉任职,为两区下一步行政整合做好铺垫。而宣武和崇文最近也打破行政区划,以“北京城南文化”的统一形象联合申报“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综合新华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