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中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7月2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7月2日 ] -- 中国 -- 版次:[ 011 ]
高考骈文扇了功利教育一耳光
2010-07-02

  近读一高中生作文,惭愧得很,不足千字,却有50多字不认得,其中30多字从未见过。这是今年江苏高考一理科生的《绿色生活》作文,四六骈体的模样,用字生僻、考究,阅卷的古文献专家也有几十个字认不出,称该考生写的是纯正的文言文,修养很深,直接读古文献的硕士都没问题。而且“古为今用,十分切题”,专家一致认同给了高分。

  (6月29日《信息时报》)

  南方都市报一评:

  这种大用生僻字眼的炫技式文法,虽然夺目,但并不值得学习。文中“瀵氿甃眢”、“坌埃坲坲”、“南疆霶霈”之类的“好词好句”,有拽文之嫌。对于这类讲究华美词章,以聱牙的面目吓唬人的作法,鲁迅先生在《人生识字糊涂始》中即有谑评,说到从旧书中抄来的“崚嶒”、“巉岩”,他讲,“因为我实在连自己也不知道‘崚嶒’和‘巉岩’究竟是什么样子,向来就并没有弄明白,一经切实的考查,就糟了。”文胜于质,为了追求字面的堂皇,不惜以文害意,这是骈体文的通病,躲不掉。近百年前,胡适先生在《文学改良刍议》中痛击雕琢的、铺张的、迂晦的文言文,以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等作为写晓白易懂好文章的标准。兄弟我非常同意学者徐贲所说,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要加强的是说理和讲事实的教育。还要补充的是,看似风光八面的空洞“美文”,是与塑造健全人格的公民教育格格不入的冬烘,这是残留的精神上的辫子,早点了断的好。(三季稻)

  (罗婕)

  华西都市报再评:

  这篇高考骈文一公布,四座皆惊。一惊文字考究,普通人能识得三分之一,已经很厉害,更别说理解其意。二惊考场内完成如此佳作,只有文言文素养已内化于心,才能运用自如。三惊该文竟然出自一理科生之手。在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语境下,就连文科生也鲜有对古文如此精通者。

  有论者认为骈文不实用,但我们不能以骈文之短而忽视该生自由学习之精神。很多高考状元数学能考145分,但语文往往只有110分左右。如果要吹毛求疵地以高素质的标准来衡量,这已然属于偏科。从需要古文献专家翻阅字典才能略知一二的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应该看到不为考试所羁绊的自由精神和非功利色彩。正因不功利,他才能于课外潜心“文言八股”,才能在高考舞台上大秀“舞文弄墨”之功夫。在专家称其可直接读古文献硕士时,他坚定选择钟爱的机械自动化,也让人佩服。短时间内文思泉涌、一气呵成这篇美文;美文到底好不好,值不值高分,我等不知。只知单是这种非功利的学习精神,就不枉了这个分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