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类图书,也随着世博会的进行而成为热点,一种全新的图书类“新都市读物”激荡着读者的心。“新都市读物”与国内曾经流行过的如“老城市”、“城市文化研究”和“建筑文化批评”类都市读物有根本区别,即它们首先突出对当代学术、文化、艺术最新观念的吸收,以及对城市和建筑基本语境的把握,因此不是艰深学术选题的简单图文化,反而是面临新的知识、学科整合的一种积极调整。城市文化类图书的兴起,也说明读者群体日益关注生存环境、关注社会和艺术,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国内目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都市读物以译本为主,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中译本的面市,迅速成为中国读者感受“新都市读物”的最好读本。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面对城市就是面对一种生命 “当我们面对城市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生命,一种最为复杂、最为旺盛的生命。正因为如此,在处理城市问题时,我们会遇到一种基本的审美局限:城市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剖析美国城市现实和反思现代主义规划的基础上,对都市的复兴与未来提出了全新的、富于建设性的见解。 她抨击和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主义规划一厢情愿和悲天悯人的理念,如贫民区的改造理念、广场和绿地所代表的公共空间理念、以小汽车为先导的交通理念、郊区化与单一社区化理念。在简·雅各布斯看来,“城市完全是一个有着具体形状和活动的地方。我们在理解城市行为和了解有关城市的有用信 息时,应该观察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进行虚无缥缈的遐想”。 她通过多年在所谓贫民区生活的经历,印证那里与人们一般认为的相反,是充满混杂性与活力的地方,为此,她特别强调街道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揭示出街道的公共空间性质,它对于社区安全、孩子成长、邻里交往的决定意义。在她看来,街道的有序混杂性正是大都市魅力的所在,也是其生命力所在,但是,街道活力的培育不能通过硬性的规划“制造”出来,它应以尊重当地居民、建筑历史和街区肌理为出发点。书中贯穿着鲜明的人文关怀意念,但是与现代主义那种居高临下的俯视角度不同,作者始终由细节、事件和个人情感视角建立城市复兴理念。作者从来没有被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表面上壮丽和高效的视觉性所迷惑,她呼吁的是全面复兴和建构城市深层肌理及其活力。 新都市读物建立对空间和城市的态度 新都市读物属于跨学科和门类的综合性选题,是近年来西方和中国港台地区出版热点。内地目前刚刚崭露头角的城市文化类图书以译本为主,值得关注的城市文化研究的著作还有《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马歇尔·伯曼,商务印书馆)、《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戴安娜·克兰,译林出版社)、《现代性的碎片》(戴维·弗里斯比,商务印书馆)等。 国内作者的相关图书尚未跳出所谓纯专业的领域,倒是一些相关的随笔和图文书异军突起,如《阅读城市》、《作文本》、《三城记》、《城市漂流——对三个城市十二个建筑的思考》、《圈子》、《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影像》等。知名建筑评论家史建是“新都市读物”的重要策划人和幕后推手,他策划出版的《酒店,家的感觉》、《穿墙故事:再造柏林城市》等书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新都市读物”带给读者的阅读启发,史建表示:“我们的策划初衷是通过空间和城市方面的启蒙,给大家一双眼睛,让大家能够很敏锐地看到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而不是对现实生存空间视若无睹,或无法表达一个态度。希望帮助大家得到当代人生存方面的公共知识,建立一个公共知识的平台,建立表达对空间和城市方面的态度。” 史建称,新都市读物能够教给大家一种“看”的方式,它会告诉大家,真正好的设计不是“如画”风格的,而是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直接关系的。实质上,城市的品质、建筑的品质和书的品质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并不是在物质上堆砌得越多就越有品质,往往是简朴的、有人的精神力量凝聚在里面的才是上品。 记者胡晓实习生尚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