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眼界 成庆(《独立阅读》观察员》 首先想推荐一本茱迪·史卡拉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左高山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11月版),之所以敢这么迅速地推荐,当然是来自于对作者的信任。史卡拉在美国政治思想史领域赫赫有名,尽管她并没有发展出一套如罗尔斯那样的规范政治理论,但是她其实提出了一套不同于罗尔斯的对自由主义的界定:“自由主义者相信残酷乃是我们所为最恶劣之事”,这套对自由主义的预设来自于她对乌托邦政治思潮的厌恶与反感,因此在她的思想中,“节制与怀疑”乃是自由主义论述的基本预设,尽管从学理上看,这个论述不够详备、不够深邃,但是我们却不 得不承认,这个定义却是一个“最大公约数”,任何一种政治思想谱系,只要它不反人类,或许都不得不同意这样一个共识,这或许也是虽然自由主义理论不够缜密,但是却能维系美国政治的真正奥秘所在。 野夫算是我的老乡,当然严格说起来,我们生长于不同的县城,而且也属于不同的代际。读他的《尘世·挽歌》(新星出版社,2010年3月),让我既有熟悉感,同时也会觉得十分陌生。野夫的家世相比恩施的山民而言,相对比较复杂,其母亲来自江汉平原,而父亲则是本地后裔。不过这本也不奇怪,历史上几次大迁徙,恩施一地有大量的外省移民进 入,而土家族的形成,其实就是汉人与本地原住民杂居所形成的特殊族群。在近代史上,恩施一地在许多人的笔下,只不过是避难所,这缘于绵延险峻的武夷山脉阻挡了日军的入侵,所以美军曾在此地修机场,而许多江汉平原的学校也一路撤退到这“阳光晒不到的”山窝窝里。野夫笔下的家族史,是这个隔绝之地与山外那个大时代因缘际会交错而展开的一段悲情故事,这种悲情,在我熟悉的“乡土记忆”中是付之阙如的,也让我常有错觉,野夫笔下的恩施,竟然带着一股“异域风味”。 古人以游记文字记录寺庙之意境与趣味,最近则有友人推荐 一本专以摄影来表现佛教文化的集子——张望的《佛泽》(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年1月),笔者孤陋,并不知晓张望先生在摄影界里的名声,不过这本以天台山佛学院与灵隐寺为主题的摄影集,却让我眼界大开。俗家众常对僧侣生活感到十分陌生。张望先生以“世间人”的身份,进入寺庙旁观僧侣的修行与日常生活,虽然其中一些照片难免有“摆拍”、“后期美化”之嫌,旁附的文字却让我们得以了解这些照片拍摄的原委始末。不过佛法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或许也不必太执着于相片本身意境是否“真实”与“自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