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版:成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7月2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7月2日 ] -- 成都 -- 版次:[ 024 ]
“两弹一星”功臣之妹走了 没有带走一丝云彩
2010-07-02

  成都理工大学姚素珠老师6月28日去世,享年77岁

  成都理工大学的家属小区,这几天和平常一样安静。6月28日下午6点半,77岁的姚素珠老师走了。

  她是“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的妹妹,但她的离去,没有灵堂,没有花圈,也没有隆重的告别仪式。只有几朵栀子花,静静地在遗像旁,散发着淡淡清香。

  留苏5年 她是最勤奋的学生

  姚素珠是江苏无锡人。在她老家的学校里,有3座让学生仰慕的铜像——“姚家三兄妹”,分别是二哥姚桐斌、三哥姚涌彬和年纪最小的姚素珠。

  1953年,清华大学毕业的姚素珠,赴前苏联一矿业学院留学,之后的5年里,身在异国的她,过得十分艰难。

  “我们出国前只学习了一年俄文,上课简直听不懂,只能下课后借苏联同学的笔记来抄,半年后才适应。”和姚素珠一起留学,又在同一所大学任教的栾世伟教授对那段时光历历在目。

  栾教授说,姚素珠很勤奋,每次都是图书馆、自习室关门了才离开。

  当年和姚素珠同宿舍的陈尚迪回忆说:“每个月,赴苏的留学生会得到500卢布的助学金,300卢布是生活基本费用,余下的,姚素珠一部分拿出来买书,一部分就捐献给大使馆。”两人曾在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青春岁月。“我们那时候只有一个理想,就是尽快回到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信仰让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关爱学生 她的一生献给教育

  1958年回国后,姚素珠开始了教学生涯,“课本不管教过多少遍,她都会认真备课,第二天上课脱稿讲授。姚老师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对学生充满了热情。”陈尚迪说,姚素珠是平足,不能走远路,但为带领学生去野外勘察实习,她总是会把苦往肚子里咽。

  这些,学生们并不知道,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是:姚素珠像“大姐”一样,请学生到家里吃饭;50多年前,给穷学生资助5元钱的路费……这些温馨的小细节,让学生们在毕业多年后,仍然会打电话、写信、拜访。

  学生们已经功成名就,而老师仍然居住在简陋的房间,不少人心里不太好受,想出钱帮忙装修,却遭到了拒绝。

  “她这一辈子,都献给了地质教育事业。”姚素珠走得匆忙,但桃李满天下,这就是最好的安慰。

  相爱到老 生不同时死要同穴

  姚素珠和身为同位素研究专家的丈夫董宜宝,在前苏联留学时相识、相知、相恋,相互搀扶着走了一辈子。

  好友何老师回忆说:“姚老师胃一直不好,卧病在床的时候,董老师就会采几朵栀子花,放到床边,细心得很。”1989年,董宜宝去世,后有人给姚素珠介绍老伴,但她总是摇头拒绝:“不行,要是老董知道了,肯定会骂我的。”

  大儿子董民说,“我父母感情特别好,他们是老同学,一起学习、工作了几十年,从来没有看见他们红过脸吵过嘴。”

  “对于死亡,母亲并不惧怕,还对我们讲,死后一定要把骨灰和父亲的放在一起。”董民说,为了达成她的夙愿,父亲的骨灰在殡仪馆一直存放了20多年,这一次,两人终于又见面了。

  领养两子 关怀备至胜似亲生

  但现在,董民却不太愿意将父母的骨灰立即抛撒、埋葬。

  “我是母亲领养的孩子,好不容易才有个家,希望我归天后,与他们葬在一起。”董民再也掩盖不住悲伤,哭出了声。“我妹妹也是母亲领养的,母亲对我们不仅仅有养育之恩,还有救命之恩啊!”

  1967年9月,姚素珠从病床上抱回了刚出生两天的董民,4年后,她又抱回一患有黄疸的女婴。

  “母亲将我们两个拉扯成人,不是亲生胜似亲生。”董民说,父亲去世后,虽然经济条件不太好,但母亲仍然乐观坚强地活着,为这个家遮挡风雨,掌舵护航。

  如今,母亲也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也许,现在是时候要一个孩子了,让我们家的血脉好好延续下去。”43岁了还没有生育的董民说,母亲一辈子没有存款,就让儿孙们当作存款吧!

  实习记者陈黎报料人:罗先生线索奖:100元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