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资深评论员) 地震局近日在其官网公开了被誉为“迄今为止内容最详细的一份部门预算”。首次按支出内容列出预算表,公众可申请免费获取纸质预算书。预算书的第一句是:献给每一位支持国家公共事业的普通纳税人。(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3版) 虽然地震局很有诚意,预算仍遭到了一些质疑,比如“住房改革支出1.6亿元”就成为批评焦点。虽然地震局的公开招来了部分质疑,但我要说的是,地震局绝不会因此而吃亏,他们会从公开中收获许多利益。 最重要的是,地震局能通过坦诚地公开预算而改善自身的形象,更多地赢得公众对地震预报的理解。公开预算是地震局形象公关的一次机会。如果对中央各大部委的舆论形象进行一次评比,地震局的名次估计不会靠前。这主要源于他们从事的是一个“不讨好”的行业。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人类既有的认知水平尚未能把握地震发生的规律和时间,准确预测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可地震的破坏性又非常强,人们又非常想准确知晓。于是,压力都到了地震局身上,人们对地震的恐惧都转化到了对地震局的批评上。 公共财政在地震研究上投了那么多钱,可并不能逃避震灾之祸,民众的不满可以理解。而地 震局却也委屈,地震无法预测是客观事实,不是投多少钱就可以立竿见影见效果的。如何化解这样冲突呢?公开预算是赢得理解的最佳途径。通过公开预算,告诉纳税人每一笔钱的花销和去向,让纳税人明白,地震局没有把公共财政用于建豪华办公室和出国旅游上,没有大吃大喝和胡乱报销,而是都实实在在用到了科研和预防上,这一切都可以反映在预算表中。虽然地震局没有成功地预测地震,但那不是因为地震局不努力,而是由于人类认知水平的局限。 此次地震局公开预算,对纳税人非常谦恭。比如在预算书首页写道:献给每一位支持国家公共事业的普通纳税人;献给每一位关注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普通公民。也许这样的谦恭在国家部委中是很罕见的,也许地震局就是为了借此改善自身形象,通过满足公众对预算的知情权,化解公众在“为何未能成功预测到地震”上的耿耿于怀,自证“地震局一直很努力”。不管目的如何,这样的公开努力都是不会白费的。 随着《政务公开条例》的实施,公民在财政知情上的诉求越来越张扬,地震局顺应民众诉求详细公开预算,可以免于舆论逼问。迟公开不如早公开,被迫公开不如主动公开,总之公开是吃不了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