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7月1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7月1日 ] -- 产业 -- 版次:[ 026 ]
老板,形势很不利……
2010-07-01

  “办公室主任给工厂老板的信”

  编者按

  涨薪潮蔓延,采购成本上升,退税减少,各种外部环境恶劣,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投资者报》模拟了一封“办公室主任给老板的信”,试图让管理层能够体会到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困境。

  尊敬的老板:

  您好!最近,公司毛利下降很快,形势十分不利。

  广东涨薪潮在向江浙一带蔓延。现在网上每天都是铺天盖地的涨薪报道。公司食堂师傅们发现,我们厂里年轻人也有了类似的想法。我们也许只能主动涨薪、加强劝导,总之不能让生产线停下来。特别是那些老员工,如果因此而流失,劳务市场一下子很难找到薪水相等的熟练工人。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谈增加员工收入,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只是2008年以来,新劳动法出台而带来的“四险一金”已让用工成本上升四成。加薪的话,这部分成本也要同比增加。

  最近又提汇改,人民币两天升破6.8。进口大宗商品的国企日子舒坦了。电子设备、电器制造也还行,而最难熬的就算我们这种国内成本占大头的服装企业。

  人工和原料一直在涨。现如今,供应商议价能力强,宁可不做生意,也要涨价,还要缩短调价周期、加快结款进度。他们对原料一致看涨,这都是绿豆涨价惹的祸。公司所处产业链下游,只能顺应。而结果就是,公司现金流趋紧,您要抓紧借钱,一是应付现金流,二是借机囤货。

  电视台今天播报了调整出口退税,这次虽并未涉及我们,但未来情况并不确实。现在,全国都在喊扩内需、出口转内销,但知易行难。内销渠道都是国资、大公司把持着,关系复杂。代工出来十几元的衣服,到商场里就是两三百元。钱都让他们挣走了,结款还慢,一拖几个月。遇上恶意欠账的,货发出去,血本无归,那更惨了。

  我们靠的就是省人工、拼成本,牙缝里挤出来点利润,但我们是媒体眼中典型的“血汗工厂”,GDP也拉动不了多少,自然不受待见。现在我出去办事,谨小慎微,不惹麻烦,免得别人借题发挥。

  老板,现在工厂的确难搞,比不得以前了。吃拿卡要不说,原料、辅料、配件、人工、水、电、气都是刚性上涨。就是员工餐的成本也在涨,几乎就没有降的。

  还好,厂里这块地是您自己买的,厂房也是自己盖的。以前

  拿地价格低,现在像我们这种靠市区的工业用地,价格俏得很,租金一直涨。有折旧和摊销,厂子虽然一直亏,还能运转,只是并非长久之策啊。

  最近政府下决心调房地产,被挤出来的钱,在到处寻出路。小煤窑、小钢厂是没戏了,听几个温州朋友说,他们已经瞄上商业地产和工业用地了。其实,把厂子的地皮高价套现,跟着大家去炒商业地产和工业用地,也很值得考虑。

  现在投资商业地产的税费和管制没住宅那么多,租金收益还比住宅好很多。绿豆、大蒜之类的小品种,资金容量有限,价格一涨容易引起民愤,国家也会出面管制。楼市里退出来的钱肯定要找大项目投,门面、写字楼、酒店式公寓,靠近市区的工业用地都是不错的选择。

  看看隔壁厂子的赵老板,早几年就把厂子套现,不做实业,专心炒楼,这几年赚得盆满钵满。贷款把房子买下来只等着涨,由于要的本金不多,房价略涨20%-30%,本金就回来了。再搞个加按揭、转按揭,把银行的钱套出来,循环做,接着炒。房价不停涨,钱不停翻倍。

  再看看我们,虽然也养活几百号人,但产品无议价能力。这样撑下去总有不是办法,还是早做抉择。政府号召产业升级,我们这种企业一没人才、二没技术,怎么升级?不被当作“落后产能”被淘汰就不错了。

  前不久,政策放开了口子,鼓励民营经济进入一些新行业,但仔细一看,都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民企再厉害,竞争得过已经在里面占了好位置的央企吗?“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啊。办个村镇银行,还都是国有银行控股,自己说话不能算数,谁会安心去投资?

  还是做房东、玩资本赚钱快,管制也少。住宅也好,商业也罢,工业也行,每月可以收房租,价格还能涨。城里的房租一天一个价,至于谁来租房子,谁来做实业,我们完全不用操心。这种“转型”也是不失为一种办法啊!

  此致敬礼!

  办公室主任:老方2010年6月24日据《投资者报》(评论员施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