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如何休息放松,成为这几天人们的主打想法。节日的安排里,早已没有了“劳动”的影子。
可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一劳动节”当天,人们会换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等地方,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昨日,记者走进成都市档案馆,为您揭开那时的“五一”记忆。
游行头两天就开始兴奋
“新中国成立后,可以说只有两个节日是要游行的,一个是国庆节,另一个就是‘五一劳动节’了。那时想参加‘五一’游行,不是说想参加就能参加的。”成都市档案局政策法规处调研员姬勇说,参加的人首先要接受“政审”。
过去成都的“五一”游行,年年都在人民南路广场。
“1952年前修建时的提法是,巴黎的马路宽70米,我们也搞70米。”姬勇说,因为路面够宽,所以能够容纳足够多的游行队伍。
姬勇说,当时的劳动者真的是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因为劳动人民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了。也因为如此,当年的“五一”过得更有政治意义,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节日群众文化。
在成都市档案馆馆藏的档案中,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成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工作情况报告:“成都市各界人民84096人于当天上午10时在人民南路广场举行了庆祝大会,会后进行了节日游行。晚8时,在人民体育场、人民南路广场燃放焰火,人民公园举办游园联欢晚会。”
姬勇说,那时要是被选上参加游行,是无比的荣耀,头两天晚上就开始兴奋得睡不着觉。
游行通常都是以行业组成方阵,比如解放军、运动员、机关干部、纺织工人、机械工人、邮电职工、大中学生、铁路工人等方阵,各方阵还要扎体现各自行业特点的彩车。
散场就到文化宫吃小吃
据相关档案记载,当年游行是从盐市口一路朝人民南路走来。省市领导就站在过去成都人称的“小天安门”(也有人叫作“皇城”)上,其实就是清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贡院旧址。
“一队队方阵走过来,边走边高呼口号,简直热闹惨了!”姬勇说,马路两边的群众也把逢年过节才穿的新衣服穿上,挤在两边看热闹,看到巴适的彩车过来就拍巴巴掌。
游行完了,如潮的人群还会挤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去猜灯谜、看表演、尝小吃,“顺带去春熙路逛一下,买不起也可以过盘眼瘾。”
“劳动人民万岁!”“世界和平万岁!”“努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为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据档案记载,当时群众大游行时,会高举各式各样的标语牌,指定的“五一”游行呼喊口号,就多达17条。
游行期间,还会把平凡的劳动者请上街头,驾驶着作业工具隆隆驶过。
发好多过节钱成流行语
除了精神上的兴奋和自豪感,当年的“五一”也有很实在的物质奖励。
在某单位财务处1955年3月28日的档案中,记者看到一则“关于过节费增加五一劳动节的通知”。另外,1965年,成都市粮食管理局曾发放过“五一劳动节”补助食油的联合通知。
一份急件的电报通知中写着,“决定五一国际劳动节,对非农业人口在定量口油外,每人补助食油三两。经研究,成都市城镇居民一律凭‘商品购买证八号’购买。”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为了节约就没有再搞过全市性的‘五一’游行了,而是改为各单位自己组织联欢。”姬勇回忆说,在他的印象中,取而代之的是放假和发过节费。
发钱往往是上级单位定标准,各单位根据各自效益再给大家加点,所以放假期间好友相聚,往往都会问一声:你们单位“五一”发了好多过节钱哦?
“不知不觉,这种过节时的问候,也就成了一种节日流行语。”姬勇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五一”的政治象征意义开始淡化,人们习惯在节前相互打听或邀约“五一到哪里去耍”。
旅游休假替代过去游行
1999年9月,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五一”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
后来,“五一”假期又由7天调整为3天,“五一”黄金周由此成为历史。
“尤其是前几年推行“五一”大假,城里的人一窝蜂地出城旅游,进城的大多是外地客。”姬勇说,除了各单位门口或城市显要地段拉上几条“庆祝五一”的横幅,还算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标志外,这个节日原有的符号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我觉得‘五一劳动节’就是劳动人民应该得到好好休息的节日。”笑呵呵的白领陈晓思,这样表达着她对“五一”的字面理解。
记者王蕾摄影陈羽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