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劳模”系列报道
人活着总要有一些精神,是工作支撑着我活下去。”当选全国劳模后,蒲江县检察院检察官王芝良很平静,“虽然不知道哪一天我会倒在前行的道路上,但我追求过,得到过……”
54岁的王芝良进入检察系统已26个年头。
5年前,王芝良被查出白血病。
5年来,王芝良直面白血病折磨,始终未离开热爱的检察岗位,除了定期去医院复查的日子,其他时间全勤坚守岗位。
2006年,他首次提出了“建立刑事受害人救助机制”,并在成都市推广,使刑事受害人开始得到救助。
查出绝症调整心态继续工作
面色蜡黄,但目光神采奕奕。见到王芝良,单凭精神状态,很难将他与身患5年绝症的人联系起来。
“干了一辈子的检察工作,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延续我生命的长度。”54岁的王芝良进入检察系统已26个年头。
在蒲江县检察院,他先后转战经济检察科、反贪污贿赂检察科、刑事检察科、民事行政检察科及法律政策研究室等不同岗位,遍及全院主要业务科室。在他的书橱里,有一摞笔记本,长达20万字的“工作笔记”见证着他26年来的点滴积累,记录着他如何从对法律知识一窍不通到成为行家里手。
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是在2005年,“当时我在民事行政检察科任科长,有段时间身体明显感觉到不适,但一直没重视。”直到7月,在一名医生朋友的建议下,王芝良才去了川大华西医院,确诊报告出来后,一家人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白血病。
“我还不到50岁,无论在家庭还是单位,我都是‘顶梁柱’,这个时候如果离去,对我而言,太残忍了。”王芝良得知自己患上绝症后,前一两个星期,每天都躲在家,躺在椅子上不想说话、不想动,觉得一切都没意思了。
多年的人生阅历,加上亲人朋友的开导,让王芝良开始调整心态,“我不能被绝症吓倒。”
王芝良决定,只要活一天,就要在岗位上干一天。
几个月后,病情稍显好转,王芝良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检察院。
带病上班首推机制救助受害人
“我的病虽然听起来很严重,但专家说目前不需要住院。假如让我整天待在家,说不定不利于治病,还不如让我回到岗位上,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此后,王芝良工作起来比生病前更卖力。
2006年3月,蒲江县发生了一起刑事案件。
高某因家庭矛盾杀害妻子张某,被检察机关批捕。在高某关押期间,他刚满10岁的儿子因无人照顾,不幸被摩托车撞成脚踝粉碎性骨折,77岁的老母亲无力支撑整个家庭。
蒲江县检察院得知一老一小根本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后,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解决了一老一小的低保和“两免一补”等问题。
已调任法律政策研究室检察员的王芝良参加了此案的救助,亲眼见到了因刑事案件涉及到的受害人的悲惨和无助,立刻将目光聚集到了刑事受害人这一特殊群体身上。
“如果加害方没有执行能力,受害人虽然可以得到法律公正的裁决,却无法得到公正的补偿。”王芝良拖着虚弱的身体多方走访后,向院党组提出了“建立刑事受害人救助机制”的建议。
王芝良提出的机制很快在成都市推广。从2007年底至今,成都市已有169人得到救助。
懂得关心主动换房给前同事
“一些事情在常人看来也许是小事,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天大的事。”患病后,王芝良更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问题也从他人角度出发。
王芝良家原住畜牧局宿舍底楼,儿女成年后,他买了更宽敞的新房。王芝良准备把老房子留给儿子将来结婚用,或者将来老两口爬楼不方便时居住。
2007年的一天,王芝良在路上遇到了以前农牧局的同事彭某的妻子。老彭10多年前不幸遭遇严重车祸,一度成为植物人,现在他意识恢复了,但行动不能自如。
“10多年来,为了老彭尽快康复,医生要求必须加强走路锻炼,每天我都多次搀扶着他上下5楼。”彭妻说,现在年龄越来越大,老彭又壮实,最胖时体重超过80公斤,她很想在附近买一个低楼层的房子,但经济条件有限,总是因为价钱太贵谈不成。
听了这番话,王芝良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后就试着和妻子商量,把那套一楼带后花园的房子免费换给老彭两口子。
妻子起初有些犹豫,总觉得两套房子差别太大,一楼这套不仅带花园,面积也比5楼的大一些。
“他们家比咱们家更无助,能帮就帮吧。”最后,全家一致通过,没有让对方补贴一分钱,一家人悄悄把换房手续办了。记者姚长寿实习记者阳虹钰实习生谭珂(图由蒲江检察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