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主城有40多处“卡口”棚户区,嵌在林立的高楼之间,509户人“蜗居”在低矮、潮湿、阴暗的地方,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是继续忘了他们,还是让他们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南充投入2000多万元,启动改造主城“卡口”棚户区。
任大妈的“蜗居”灯泡是唯一家电
昨日上午,任大妈佝偻着身子,端着一盆刚刚洗过的衣服,从嘉陵江边步行到人民中路,穿过赛场街,来到一片低矮的瓦房前,踩在石块上,总算来到自己家里。
门没上锁,门扣就挂在锁上,“屋里没得值钱的东西,小偷都不得来!”
一股霉味扑面而来,任大妈习惯性地拉了一下电灯绳,啪的一声,屋子还是黑乎乎的,太阳光从屋顶漏缝中钻进来。
隐约可见屋里的摆设:有一架木板撑起的床,床上乱七八糟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床后有几个蛇皮口袋,装着衣服。
除了灯泡外没一样电器,角落里堆了一些木块,那是任大妈从广场上捡回来的“柴火”。
已近中午,任大妈点燃蜡烛,舀了一小半碗米开始蒸饭,在石头堆起的灶里放了几片木块,火光忽闪忽闪的,一股股青烟顺着墙壁往外扩散。
屋后一家单位宿舍外墙熏黑了,住户们紧闭门窗。
任大妈走出屋子,望着四周的高楼,感觉太阳有些刺眼。“我现在就想搬了,有没有什么优惠政策?”
顺庆区卡口棚户区改造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这个“卡口”五一节就要搬了。任大妈顿时高兴得像小孩一样。
“蜗居”搬楼房自己没花一分钱
46岁的蒲建国从社区办公室走出来,来到兰花巷。
他在这里生活了45年,“搬走了,真的还不习惯。”
杯里还有半杯淡黄的茶水,蒲建国呷了一口,很惬意,“我真的是搬家了!”
他在一片瓦砾中走来走去,像是在寻找他从前的那个“家”:没有下水道,没有厕所,没有天然气。一下大
雨,盆盆碗碗都用来接漏。门口地势太低,雨水还经常往屋里灌。
兰花巷以前是一个真正的巷子,市民可以穿行。
解放后,这里成了一家丝厂的车间,丝厂效益不好,就将车间改造成简单的住房,分给职工居住。
如今“兰花巷”的名字还是保留着,巷里一直住着12户人,其中就有9户人吃低保。
4月2日,12户人已经搬迁到西山脚下的桂花坪还房小区。
78岁的林素清是巷里年纪最大的,她在这里住了整整70年。
摸着新房墙上的瓷砖,林素清不住地感叹:“墙壁好光滑哦,新房都是简单装修了的!我们没花一分钱就搬进来了!”区政府和社区还给每户人补贴6500元搬迁费,马上就要发放到各家各户。
“贴钱”2000万元算账不能忘了民心账
“卡口”棚户区是在两年前一次涨水引起高层重视的。
顺庆区委书记刘斌来到兰花巷,消防员正在帮住户们舀水,尽管每家每户的门槛都用水泥垒高了许多,由于排水不畅,大水还是进了民房,淹到膝盖的位置。
接下来,刘斌走访了城区多个破败不堪的“卡口”,一个“卡口”多则十几户,少则三五户,最大的面积也不超过两亩。
这些“卡口”上的小地块完全没有商业开发价值,是继续忘了他们,还是让他们融入现代城市文明?
这是一项从未有过的工程,钱从哪里来,咋个改造,如何搬迁?这些都没先例可以借鉴。
去年3月开始,顺庆区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查摸底,嵌在主城区高楼之间的“卡口”有40个,509户人,面积1.8万平方米,撤迁、改造总投入需要2000多万元。
这种政府只能“贴钱”的项目,财力是否支撑得起?有人建议财力雄厚了再解决。刘斌力排众议:“我们有许多理由把‘卡口’棚户区的改造再放一放。不管谁,你只要自己到这里来住几天,或让你们的父母兄妹也住在这里,那即便明天就改造你都会支持。要算经济账,但更不能忘了民心账。”
顺庆区卡口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志刚介绍,主城区所有“卡口”棚户区将力争在3年内改造完成。 文/图记者苏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