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9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9日 ] -- 要闻 -- 版次:[ 002 ]
汶川经验在玉树很管用:集中治疗伤员四川超常发挥
2010-04-29
赵万华

  省卫生厅副厅长接受本报专访,总结汶川地震后我省医疗救治系统发展过程

  截至昨日中午12时,我省已有504名卫生救援人员陆续从玉树地震灾区撤回。目前共有92名卫生救援人员在前方参加抗震救灾工作。

  截至昨日早上8时,我省累计收治玉树地震伤员417名(玉树灾区403人,甘孜收治当地伤员14人),其中重症伤员50人,危重症伤员99人。已累计治愈出院113人,无伤员死亡。昨日新出院13人,目前仍在住院的伤员304人,其中重症伤员25人,危重症伤员14人。

  赵万华,省卫生厅副厅长,分管医疗救治。“5·12”地震时,她在震后30多个小时内几乎跑遍所有重灾区,现场指挥医疗救援;“6·5”事件后,她整夜守在救治伤员的ICU病房;玉树地震当天,四川3支医疗救援队奔赴灾区,第二天她决定亲自到玉树指挥四川医疗救援工作。自“5·12”地震后,我省医疗救治体系经历了一系列检验,在赵万华看来,玉树地震无疑是一场大考。

  “玉树是对四川医疗救治系统的检验”

  记者:玉树地震四川的医疗队是第一个到达的外省医疗救援队,得知地震后,四川省卫生厅的医疗救治体系是如何启动的?

  赵万华:14号上午我在外面开会,9点过的时候从手机短信得知玉树发生7级以上地震,马上从会场跑出来联系医政处,让他们赶紧了解详细情况。恰好当时甘孜州有一支10多个医疗骨干组成的调研队在石渠县调研,就直接把他们整合起来,再加上当地医疗救援人员,上午11点半第一支救援队伍就出发了。事后知道这是外省进入玉树的第一支医疗救援队。中午12点左右,以甘孜州人民医院为骨干力量的第2支救援队赶赴灾区,下午4点第3支救援队从成都出发。第一支救援队出发的时候我就在想,不管那边情况怎么样,石渠县离得这么近,救人要紧,即便事后发现白跑一趟也值得。

  记者:从最开始的反应来看,这次救援与汶川地震时有什么不同?

  赵万华:说实话,汶川地震救援时,刚开始那两天还是有些混乱的,因为没有经验,就有些慌。这次不同,整个救援安排是及时、有序的。3支医疗救援队派到前线的同时,卫生厅就已经在安排后援梯队和伤员转移的工作。14号下午,卫生厅就向华西医院、省医院下命令,要求各医院立即腾出200张床位准备接收伤员,15号卫生部作出向周边条件好的地区转移伤员的决定,当天下午36名伤员就到达了成都。

  记者:从“5·12”到“4·14”,两年间我们还经历了“6·5”公交车燃烧事件、甲流侵袭,这些对于整个医疗救治体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赵万华:每一次都是一场检验,玉树地震则是一场大考。汶川地震时,我们就探索出了伤员救治的“四集中”原则,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伤员、集中治疗。“6·5”事件中,仍然应用的这个原则。绝大部分伤员就近集中在成都军区总医院进行救治,还从全国组建了烧伤专家来医院治疗,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方便、及时的,所以玉树地震的伤员转移过来后,没有均分到各医院。

  从体系建设来看,汶川地震后,增加了对灾难医学的评估和认识,不管是人员培训、急救设施、设备,还是后勤保障都增加了,关键时候拿得出来,可以做到未雨绸缪,玉树地震就派上了用场。

  从应急反应来看,更加灵活,迅速。救援刚开始,降低致死、致残率是最重要的,整个救治模式要为这个目标服务。所以这次是超常发挥,打破中西医限制,打破地方和军区限制,见伤就救,见病就医,见疫就防。

  “救人的事,不存在准备过当的问题”

  记者:这次救援,我省派出去的医疗卫生救援人员最多时有596人,再加上很多医院腾出床位接收地震伤员,这对我省的日常医疗工作有没有影响?

  赵万华:没有太大的影响。就算是有一点影响,也是值得

  的。当时的情况就是救人要紧,四川与青海相邻,人们又有这种感恩情怀,所以肯定要尽最大努力进行救援,一切以伤员为中心。

  记者:有些医院,在卫生厅还没安排的情况下,早早动员病情较轻的病人出院,腾出空床准备接收地震伤员,但因各种原因,目前并没有伤员转来,这中间是不是存在准备过当的问题?

  赵万华:不存在吧,都是为了救人。这次比较欣慰的就是,有些地方包括地震灾区的卫生救援队,在卫生厅还没有下命令时就已经赶赴灾区,尽最大努力救人,很有感恩情怀,可以理解。这次我省共派出500多名医疗救援人员前往玉树,其中有200多名是“不听卫生厅的指挥”过去的。但这种不听指挥让人感觉很欣慰,汶川地震后各医院都完善了自己的应急队伍和应急机制,这次才能反应这么迅速。前期的救援工作进展得并不落后,他们也陆续撤了回来,没有给那边添乱。

  “救援中,青海四川大家都是一起的”

  记者:很大一部分医疗救援人员在玉树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怎样应对调整的?

  赵万华:高原反应是很普遍的,我自己过去的时候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但基本上大家还是有准备,比如准备红景天泡水喝等。很多医疗救援人员自己有高原反应的时候,还在进行救治,这些都让我很感动。

  记者:在玉树指挥救援期间,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赵万华:让我感动最深的是甘孜州卫生局副局长林银生。我到达玉树后,在赛马场看到他时,他已经连续3个晚上没有睡,灰头土脸、眼眶红肿,随时都要哭出来的样子。但其实他心里是很坚定的,当时我们让他换回来,他坚决不同意。他说自己熟悉那边的情况,语言交流也没有问题,坚决不肯回来。

  多数医疗救援人员跟他的状态都很像,整个救援过程中,哪里还分得出来什么青海、四川,玉树、甘孜的区别啊,大家都是一起的。记者刘春梅摄影吕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