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版:成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9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9日 ] -- 成都 -- 版次:[ 031 ]
30多名后组建相声团想要超越郭德纲
2010-04-29

  群落素描:

  这个名叫“哈哈曲艺社”的相声小团体,成立于2009年10月。30多人的队伍,上班族、大学生各占一半,绝大部分是80后。

  每周六,他们都会在川大足球场上排练,一起切磋技艺,激发灵感。偶尔还会到茶馆正式演出,用“新川味相声”给观众带来别样体验。

  上周六,太升北路一茶馆内,笑声此起彼伏。身着长衫的两位年轻人,一捧一逗,在台上说相声说得眉飞色舞。

  台上这两人,正是成都“哈哈曲艺社”的两位核心人物:李阳和田海龙。

  这一次免费表演,只为给西南旱区进行募捐。

  “主外”社长李阳“要把相声进行到底”

  1989年出生在成都的李阳,大学还没毕业,如今在一家销售公司实习。

  学通信专业的他戴着黑框眼镜,说一口京腔普通话,举手投足间总是透着一股“相声范儿”。

  “我从穿开裆裤开始,就接触相声了。”李阳说,那时候让他很好奇的是,“为什么电视里两人站在台上,光凭一张嘴,就能逗笑所有人。为什么普通人就不行?”爱笑的他立即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纪稍大一点,李阳记下精彩段子,模仿前辈们的语气、动作,给家人表演。

  当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时,李阳说:“我超级有成就感,喜欢这种被人当作焦点的感觉。”

  但李阳也有寂寞的时候。高中,由于没有志同道合的同学做搭档,他只能说单口相声。

  “同学们大多是90后,更喜欢上网、打游戏等时髦的玩法,对相声完全不感冒。”大学,真正爱相声的人也不多。

  直到2007年,他碰上田海龙,共同组建了“哈哈曲艺社”,才真正摆脱了“寂寞”。

  今年1月份,他自创的相声剧本,获得了深圳曲艺大赛的三等奖。

  李阳说,虽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只要我能笑,就要把相声进行到底”。

  “主内”社长田海龙“我们想超越郭德纲”

  田海龙也是“哈哈曲艺社”的社长,不过他“主内”,负责团队的彩排、演出活动的组织工作。

  1985年出生的他,在读大学时就已经是学校名人,毕业时还曾做过相声专场演出。

  2007年毕业来到成都,田海龙做起了培训。

  “都是说话的工作,都要讲究语言艺术。”他说,培训时偶尔也会给学员来一段相声,活跃气氛。

  每周六,田海龙都要组织彩排或者演出,他总是感慨说:“都是一群真正热爱相声的年轻人,不疯魔不成活!”

  早上10点开始,一直排练到晚上,大家都不知疲惫。

  “因为我们想超越郭德纲,在相声家谱上留下个名号,这是我们的集体梦想。”

  成员各有专长“曲艺社”正在壮大

  围在这两个核心人物周围的,是一群各有专长的80后们。

  齐恒,播音主持专业出身,校园著名主持人,擅长捧哏与相声改编创作,在团里不仅担当演员,还为大家指导发音,练习气息;

  周锐,著名京剧票友,曾获得大学生戏曲大赛全国一等奖,没事就会教大家唱唱京剧;

  宋骁,成都某高校相声社创始人,擅长文哏表演,亦捧亦逗……

  这些80后,最喜欢的事情,是聚在一起排练。

  “灵感一来,很多人都会临时加一些动作、语言,出乎意料。”田海龙说,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会抛开“演出时严禁笑出声来”的规矩,乱作一团。

  如今,“哈哈曲艺社”正在渐渐壮大。  实习记者陈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