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口无遮拦的地产大佬任志强在个人博客里痛批楼市新政“国十条”为“向计划经济的倒退”之后,又再次遭到炮轰,而炮轰他的是新华网的资深评论员。 26日,新华网评论员窦含章在《中国证券报》发表署名评论《任志强万言书是开发商谢幕前的高音》,引起了地产界和媒体圈的轰动。评论称,“国十条”是把开发商“撵出”舞台中央的好政策,并将北京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批“国十条”的“万言书”比为“开发商谢幕前的高音”。昨日,又有更多的声音发出,各方拥护者不断跳出来发言。开发商是否到了谢幕的时候?新国十条是不是向计划经济的倒退?都没有统一的意见。任志强还自问自答地告诉消费者,“我从来的想法都是要用钱就卖房;不缺钱、不急用钱就不卖房。” 反对方: 李稻葵:保证住房远比投资渠道重要 李稻葵表示房地产肩负两重任务,一是对百姓提供住房服务,二是投资功能,“中国60万亿存款中有30万亿是百姓存款,而股市的可交易量只有十七八万亿,因此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反映的是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这是事实。”他强调在这两重功能中,保证住房的基本需要远比提供投资渠道更重要,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因此在房地产市场出现投资投机时,通过银行的金融政策来调整很正常 牛刀:该让开发商谢幕 新华网评论部主任窦含章先生的评论文章,尖锐而深刻,表达了中国社会全体百姓的真诚愿望,是应该让开发商谢幕了,这么多年来,他们以垄断、掠夺、欺诈、暴利和暴力,疯狂掠夺中国普通民众的财富,制造了一件件骇人听闻的社会事件,拉拢腐蚀官员,欺压百姓,炒买炒卖哄抬房价,已经发展到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与政府和社会对立和抗衡的地步,中国社会正义的力量决不允许这种现象发展下去。 支持方: 潘石屹:他总能化解政策 4月住建部新的文件规定:“预售资金要全部纳入监管账户。”潘石屹说,这条实施起来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会有很大的影响。任志强说:“谁的账户?存贷款的利率谁出?欠了银行的钱能不能查封监管账户的资金?”潘石屹不得不感叹,住建部的政策,在任总这里又化解了? 4月《新国十条》要求非地产国企推出房地产,潘石屹对任志强说,这里是“国有”比之前的“央企”范围大多了,这对房地产的格局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任志强回答潘石屹,地方政府马上会给国企房地产主营权利。潘石屹不得不又感叹:”国务院的政策在任总这里总能化解。” 岳散人:房产商谢幕不得 岳散人认为,窦含章的评论暗藏的舆论导向,让大家觉得任志强的万言书只是利益集团的呼号。实际上,任志强所说并非是房地产一个领域的现象,而是在说我们这里很多领域当中的情况。 岳散人感叹:房地产商是谢幕不得的。地方财政的卖地财政有转变么?通过房地产来支撑经济增长的态势有转变么?在大环境没有改变的时候,谈谢幕就是胡扯了。 记者江玮 任志强遇“炮轰”后称房价过快上涨非好事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在遭遇“炮轰”后,更新其博客,发表题为《为什么是房地产》的文章。他在文中说,作为开发商并不认为房价过快上涨是件好事。 他在博文中表示,“我不认为房价过快上涨是件好事”。“许多人认为在吹嘘高房价的好处是为了开发商的利益,却不知道开发商的最大利益是长期稳定预期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商并不希望房价的暴涨,不希望每次都短期的面临不可预知的行政干预的调控措施。” 任志强在博文中谈到,“房地产自2003年调控以来,一直是各种矛盾的焦点,一直是围绕中国经济增长、过热和防止通胀的核心。也许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基础正在于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的伪命题。” 调控初显效“拐点”尚难期 新一轮调控政策“出拳”约半个月来,房地产市场正呈现预料中的积极变化,但离遏制房价快涨、确保楼市健康“入轨”的目标尚有很大距离,所谓“拐点”更是不切实际。当前应坚决加紧推进调控政策的实施,稳定市场的预期和信心,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房地产业已久的“顽疾”。 继4月中旬以来,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措施相继出台。房地产市场为政府调控决心之大、行动之快、出招之准而感震动。政策即时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但另一方面,目前的调控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比如,一些炒房者从重点城市退出后,有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苗头;一些银行在实施政策过程中,也有多种“打擦边球”的可能性;一些热点城市高档房源仍在热销,从而将均价再度拉高;一些房地产人士声称,此次调控可能只是“创可贴”式的药方而已。 以往各部门的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遏制房价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屡屡出现房价像皮球一样“越打越高”的情况。 目前,楼市调控应在初显成效的基础上,加紧推进。首先,要稳定市场预期,提高市场信心。其次,逐步解决困扰房地产市场已久的结构性问题,在土地供应到位之后,切实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政策性住房的“落地”,将“美好的图画”变成“生动的现实”是当务之急。 另外,房地产业关联上下游共50多个产业,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税收等方面对房地产业的倚重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摆脱。在调控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压力测试”,对房地产业的适当“降温”对地方GDP、财政收入、就业等各方面的影响有所预判,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新兴经济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