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本报评论员危言 这一次,从中央吹来的新政之风是如此凛冽。 密集出台的各项政策,中央媒体排炮式的打击,让地产市场感受到的刺骨寒意,并不逊于日本四月飞雪。或者在这一轮调整中,新政将会变得更加有效——尽管,大多数开发商依然愿意相信,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与房价的上涨还是常态。 但明智之士已闻到这一次调整的火药味,那与几年前的国六条国八条时期已有所不同,从中央传出的讯号是:再也没有耐性等待开发商的自制力和地方政府的主动调控,也再不惧怕房地产这个支柱产业的实际掌控者们发出难听的话,因为,中央需要的是全局,需要的是真正的平衡。 越来越密集的打压信号,其实已让开发商感觉到压力,但反应慢半拍的成都,在周末依然表现出强劲的狂卖势头。可能是因为新政气息尚没有有效地传递给普通老百姓,也可能,因为每一次的等待换来的是另一个涨价狂潮,让购房者失去了耐性,他们宁可相信,买到就是赚到,而不愿再观望。 星期天下午,终于有消息传来,几个下了定金的投资者因为贷款的问题而放弃了购买。接着的周一周二,因为央行、住建部各项细则的密集出台,央行关于二套房三套房的认定原则,以及4月20日住建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公诸于众,接下来的两天,成都地产的嗖嗖寒意已弥漫开来,从营销中心传来的消息开始令人不安。 有业内人士说,他开始相信,调控真的来了,而这只是调控的开始。 中国房地产业,一直没能走出W型的成长怪圈。无论它曾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多大贡献,此时,它已到了火山口,必将被再次冶炼,再次锻造。 大多数开发商,早已嗅到调控的火药味,与2008年相比,这一次很多开发商手中的资金充裕,对调控准备充足。正因如此,在此前每天涨2000元/平方米都不能阻碍购房者的热情时,商人逐利的本性让他们没有理由不跟风,不疯狂。泡沫因此而诞生,但这绝非仅仅归罪于开发商,还有很多因素。但我相信,调控是拯救这个行业的唯一途径。 是的,此时开发商如再质疑是否该下如此猛药已不识时务了,经济发展需要平衡,而地产的世界已在某种意义上失去平衡。 在中央政府的眼中,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其实是让所有的人皆大欢喜的事,因为这个产业所链接的是50多个行业,它的健康强盛将带动这个产业链上的所有行业成长。然而,结果却是,除了整合这个产业的开发商获得了超常的利润外,除了地方政府因卖地和税收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收入外,这个产业链上的其他行业,已渐渐沦为开发商的附庸,最后集体沦陷。 建筑公司、材料供应商、营销公司、广告公司,这些附庸在这个产业链上的行业渐渐失去话语权。甚至媒体,也因利益而集体失声,变成开发商的吹鼓手,而最终沦为开发商的另一类附庸…… 如果说附庸在房地产业链上的各个行业还可以赚取利润的话,那么,真正打破地产世界平衡的,还在于房地产以外的其他行业,越来越多的热钱开始涌入这个暴利行业,更多的行业开始对地产业表示不满——日渐高涨的房价,地产行业单一畸形的一股独大,让经济平衡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让民众理解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 当地产业极力压缩其他行业的赚钱机会,当地产已无法平衡社会与经济的双重任务,当本应简单的买卖行为竟已造成汹汹民意,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产,本身已到了应该承受重压的时候。 很明显,只有剥掉一切非市场的浑浊假象,才能还原一个明朗健康的市场。 与不断充气直至让一个气球最终爆破相比,调控,也许是挽救这个行业的最佳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