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这里是朝廷要员的府邸;“民国”时期,这里是四川政要的聚居地。
如今,在成都王家坝街上,水泥路面,高楼林立,食店茶馆,只有附近居民和歇脚的游人,才会走进这条小街的深处。
“这里曾有三重院门,黑漆楠木柱,要两个人才能环抱。”昨日,在4号院外开面馆的李女士说,她在院子里住了50多年,里面的建筑已有150多年历史了。
这里是街上唯一留下的老建筑了。
旧时公馆一条街如今只剩一栋楼
巨幅店招的后面,藏着个不起眼的门牌号:“王家坝街4号”。
窄小的院门,上面横着粗大的房梁,青砖石瓦,六角宝塔式屋顶,单开十格玻璃窗,中西结合的二层小楼,临街的小屋,改成了面馆的厨房。
屋顶上飞檐翘起,上缀祥云走兽,下方檐梁相接,青瓦相连,好似飞燕临空。一处房柱的上方,刻青龙腾云图案。
现住在院里的苏二哥说,以前这里,是大官的宅院,附近还有两座大院相邻,但是要追溯院子的历史,就要到清朝了。
清道光年间,布政使王天成在附近修建了3座公馆:一座靠铜井巷,就是现在的王家坝4号院;一座靠南侧方向;中间最大,是座七进院落,有月亮门与小院相通。
院门上,缀碗口大铜制门钉,房顶饰鸟兽,梁上雕花草。大公馆外,一对石狮守门,后院古木参天,鸟儿栖于树上,宅院前是二亩地的拴马场。
如今的王家坝,就是过去的拴马空地。
附近的老居民说,过去3院未拆时,占了整条铜井巷,占了王家坝半条街。院子里的黑漆楠木梁柱,要两人才能环抱,小孩和外人入院,很容易迷失方向。
三重门半截梯深院闺楼建筑独特
随着城市发展,街道扩宽,以前的两座院落已经不复存在,只有王家坝4号的小院留了下来。
前几年,曾有美院老师和民俗专家实地考察,确定此处在过去曾是小姐闺楼。
现在,这个小院已被确定为省级保护文物。
小院不大,却藏有玄机。李女士说,扩街前,院门在王家坝街中央,上有二层瓦楼,高过院内的塔式闺楼。她的家以前就在楼里。
在院门里面还有两座大门,嵌在楼里,二道门里有厢房,应该是供值守的佣人居住。
三重门一关,街上的声音就全挡在外面了。
闺房与正房相连,但正房内的楼梯却不与其相通,要走到院子外面,才有单独的楼梯可以上去。
附近的居民说,过去这个楼梯是对着高高院墙的。
楼梯狭窄,有两处转角,曾有一挡板,横在尽头,外客入内,往往以为楼梯是虚设的,但从下往上推,就可以走进闺楼所在。
如今,闺楼已被改作3个隔间,挡板也不复存在。
站在对街的窗户往外看,院内场景尽收眼底,但要想看到街上,当年院门上的二层瓦楼正好挡住了视线。
尹昌衡官邸如今成了大杂院
“这里还是当时的四川都督尹昌衡的住处。”李女士今年80多岁,听老一辈人讲,“民国”时候,院子外,士兵很多,值夜巡逻,黑漆大门,戒备森严,只准同行的军人靠近。
1911年时,27岁的尹昌衡,即任四川军事部长,同年又任四川都督,买下院子作为自己办事居住的官邸。
解放前,附近一直都是四川首要的居住场所。
保路运动开始后,原四川总督赵尔丰制造成都血案,尹昌衡设计将其生擒,于皇城内公审,枭首示众。后又率部平叛,安抚旗人,成为辛亥革命的功臣。
诸多决断,就是在这座官邸内作出的。
1913年,尹昌衡被袁世凯召到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后来回归回川,归隐止园,潜心文学与花草,著书立说,位列当时成都“五老七贤”。
青年时代,在这座官邸内作出的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如今,院内住着5户人家,院内东厢房,曾是活动室,已经改作茶室。院墙早已拆除,临街一隅是卖猪肉的摊位,小姐闺楼也改作针灸按摩。
只有老住户们,还能从往年对老宅的印象中,回忆起院子过去的光景。 实习记者肖翔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