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要闻·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7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7日 ] -- 要闻·访谈 -- 版次:[ 004 ]
感恩:汶川经验在玉树大放异彩
2010-04-27

  ——“抗震救灾模范灾区行”首日纪行

  “我们要感谢四川,感谢那段救灾的过程。”4月26日,“抗震救灾模范灾区行”活动第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抗震救灾模范代表,面对最多的是对灾区变化的感慨与灾区人民的感谢。然而,身为模范代表、同时也是刚从玉树抗震救灾一线回来的赵培峰,却有着不同的心情。

  在这次玉树抗震救灾中,赵培峰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总共在当地成功搜救出6个幸存者、抢救30多个地震伤员、转移运送400多个伤员。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两年前那次抗震救灾的过程。”赵培峰告诉记者,两年前的5月12日,当时身为北京市业余无线电应急保障救援队成员的他,立即和其他15名队员迅速组织起来,带着各种通讯装备奔向四川灾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先后奔赴青川、北川、绵竹等多个地震重灾区,从事抢险救人、应急通讯等工作。

  然而,时隔两年,现在回想起那段激情岁月,赵培峰感到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说实话,遗憾太多了。”由于缺乏经验,虽然他们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最终的效果并不十分满意。

  为此,回到北京后,他们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首先是添置设备,现在,他们不仅有先进的生命探测仪,也有高科技的破碎机械,还有必备的医疗救护设备、卫星电话、越野汽车、野外炊具等。

  其次,还补充了必要的专业人才。回京后,他们通过网络,将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肠的志愿者有效整合在一起。目前,他们的队伍中不仅有搜救专家、通讯专家,也有医疗专家、攀援专家,甚至还有经过了特技驾驶训练的驾驶员。

  在玉树抗震救灾中,他们还专门设置了保障组,负责队伍自身的后勤保障以及安全。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的加入,使队伍的战斗力和独立生存能力大大加强。“现在,我们在任何条件下都不担心了。”赵培峰骄傲地告诉记者,以后即便遇到海上救援,他们的队伍照样能上。

  “我们现在能用鼻子和耳朵进行生命探测。”在赵培峰看来,在应急救援中,经验比黄金还珍贵。在这次玉树救灾中,有一天,他们接到当地人报告,说一处废墟下面还有人,然而,经过几批队伍用生命探测仪器都没有探测到任何生命迹象,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一名曾经参与过四川抗震救灾的队员爬进了废墟,过了一阵,他出来坚定地说:“下面的确还有人。”因为他闻到废墟下面有新鲜尿液的味道。果然,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他们终于在废墟下救出了一名妇女。

  “我们即将被批准成为北京市综合应急志愿者总队。”赵培峰告诉记者:“成绩的取得,与两次地震救援经验密不可分。”

  来自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的副教授杜林致也对四川灾区抱有一份感激。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者,在汶川特大地震后,他作为志愿者对灾区的小朋友作了一些心理辅导,起到了一些作用,而且,在这份收获之外,他还有意外所得:从灾区回到大学之后,他对心理治疗的个案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他高兴的是,这些鲜活的例子非常受学生们欢迎。四川日报记者梁现瑞裴蕾钟振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