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5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5日 ] -- 要闻 -- 版次:[ 003 ]
“东方之冠” 差点落选的“回头草”
2010-04-25
空中俯瞰世博园中国馆
中国馆“东方足迹”核心展区

  ——本报记者专访世博园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

  特派记者庞山岚朱建国上海摄影报道

  上海世博会的开幕近在眼前,诸多场馆中,中国馆已成为园区当之无愧人气最旺的耀眼“明星”,观众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观众的接受和认同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建筑没有 100%的好。”昨日下午,上海世博园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建筑没有100%的好。关键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让大多数观众接受和认同。现在看来,大多数观众不仅认同,还产生了喜爱之情。我现在去看,发现她比当初的设计更好,更能向世界表达中国精神。

  A聚焦

  “东方之冠”观众的认同是最重要的

  记者:中国馆成为园区试运营的“明星”,此时此刻您的心情如何?

  何镜堂:中国馆人气旺,说明观众们认同和接受了她,我的心里很高兴,也特别欣慰。每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每去一次,看到她心里总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我是越来越满意了。

  我也现场询问了很多观众,他们都说,走进中国馆,人会不自觉地感到很自豪、自信,她不仅代表了中国精神,也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不论抽象的还是实物的,同时也表达了中国的自强不息。我认为,观众的看法、认同、接受才是最重要的。

  作品之憾原有园林设计未现全貌

  记者:她是不是您心中最好的作品?何镜堂:这确实是我近年来主持设计的比较喜欢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不足,就是原来打算设计的园林少了,加上工期很紧,一些设计、用材的处理还需细化。不过从封顶的效果来看,悬挑效果好,整体造型刚健、有力度,基本达到了预期要求。

  为使建筑整体呈正南北向与世博路中轴平行,整个设计平面必须移动一定的角度,这样一来,可利用的面积便少了,使原来设计的一些园林没法实施。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入选之险没入围初选的“回头草”

  记者:据我所知,你们的方案在竞标中差点落选,那为什么之后又入选了呢?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故事?

  何镜堂:建筑师都能想到,中国馆要表现“中国味”,难就难在如何在形体和精神上表达中国文化的韵味。设计初期,我们团队形成了三个方案,“东方之冠”是其中一个。

  在334个方案的竞逐中,“东方之冠”却没有进入初选。但在20进8的评选过程中,评审专家对选出的方案都不满意,院士程泰宁又回头去翻查被淘汰的方案。他把落选的“东方之冠”再推荐给齐康等院士,使其最终入选。

  “穿衣”之难光外墙红色就用了4种

  记者:方案入选后,在实施中,有没有特别让您担心的事情?

  何镜堂:其实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和困难。最让我担心的还是“东方之冠”的“穿衣”问题。

  从2008年5月到2009年5月,仅“穿衣”方案就花去整整一年时间——团队先后考虑过故宫的红、中华香烟的红、国旗红等,但都不能满足设计需求。最后是请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分析了故宫红色的成分,设计出4种红色来,在中国馆顶层往下,分别用上四种红色,而馆内则使用了3种不同层次的红色。

  就连观众入馆位置,我们也是进行了大量调研,并数易其稿。

  质疑之声“建筑没有100%的好”

  记者:中国馆一直都伴随着质

  疑甚至批评,有人说她不时尚,有人说她模仿了别国的,您是如何对待这些质疑和批评呢?

  何镜堂:尤其是方案刚出来时,各方的质疑声很多。我没有在意这些,心态一直很好,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建筑没有100%的好。关键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让大多数观众接受和认同。

  现在看来,大多数观众不仅认同,还产生了喜爱之情。我现在去看,发现比当初的设计更好,更有中国气质,更能向世界表达中国精神。

  细节之魅每个细节都体现主题

  记者:中国馆是如何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呢?

  何镜堂:中国馆的设计创作主要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

  要展现科学、技术、节能、低碳,给参观者一个舒适的环境等。

  从建筑本身来看,悬挑的空间等起到了节能等作用,也留给观众更多的活动空间,层叠出挑的架构,减少了太阳直晒。再就是屋顶的园林设计。面积达27000平方米的屋顶我们选择了圆明园中的“九州清晏”作为参考,做了9个岛,岛与岛之间用水困起来,并在其中设置了沙漠、森林、沼泽等地貌体现中国的特色。

  天台上部可同时容纳5000人。观展平台的构思,不但扩展了人流交往的场所,渗透部分绿化设计,而且可以从全景角度饱览展馆全貌,又照顾了景观和拍摄效果。

  还有就是雨水的收集利用等,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一般城市不宜搞超高层。但也不宜太集中、太多,否则就会造成热岛效应。过分的例子是迪拜……钱是花了不少,但城市景观不好,反而不美。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B读城

  关于城市建设“超高建筑要适可而止”

  记者:近年来很多城市纷纷修建超高建筑,甚至拿“最高”作噱头,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何镜堂:一般来说,在地面的生活比远离地面要好。为什么要搞超高层呢?一是用地少;二是城市形象的需要。然而缺点也同时存在。

  所以,一般城市不宜搞超高层。大型、特大型城市可以搞,但也不宜太集中、太多,否则就会造成热岛效应。过分的例子是迪拜。去年,我到迪拜参观考察,密密麻麻冒出来许多摩天大楼,缺乏总体规划,就连湖岸沿线也全部高层林立,密不透气。钱是花了不少,但城市景观不好,反而不美。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对超高层,要严控,适可而止。

  关于城市规划遵循实用经济美观原则

  记者:很多城市喜欢建广场,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您在城市建筑和规划建设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何镜堂:我也发现很多地方有这种现象,他们绞尽脑汁搞所谓的大、奇、特、怪建筑,以此达到宣传甚至鼓吹自己的目的。但这是一种盲目甚至错误的做法,不仅花了不少钱,造成极大浪费,还可能给城市的规划建设造成不协调等不好的影响,而且这里面还可能隐藏腐败。

  因此,我建议每一个建筑的规划建设都要遵循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不要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建筑。

  关于近年设计灵感要从当地文化中找

  记者:近年来您的博物馆和纪念馆的作品也很多。这类作品更强调与当地文化的结合,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何镜堂:任何设计都有其共性。比如学校的设计建设,都要做好校园环境。比如歌剧院这类城市公共建筑,都要搞好基本功能,并与当地文化和城市形象相配合。不同的地方、环境、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要求。设计灵感就要从地域、环境、文化特性等背景中找。

  近年我把自己长期创作实践中形成的设计理念总结为“两观三性”,“两观”即建筑的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即建筑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只要按这种理念去结合当地的环境、文化和条件,就能创作出有当地特色的建筑。

  人/物/简/介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南粤杰出劳模。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界最高奖)。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打造了全国一流水平的建筑创作团队和学术研究群体,并且在国际方案竞标中硕果累累。

  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或复杂的工程有两百多项。在中国建筑学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主要代表作品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

  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北京奥运羽毛球馆及摔跤馆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

  天津博物馆

  浙江大学紫金校区

  钱学森图书馆

  中国国家馆参展大事记

  (据世博网)

  2010年2月8日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竣工

  2009年6月23日

  中国馆正式通电

  2009年5月

  中国馆亮起“中国红”

  2008年1月30日

  展示设计方案答疑会

  2007年12月18日

  开工建设

  2007年4月25日

  项目建筑方案公开征集

  记/者/手/记

  他更喜欢别人叫他“何老师”

  采访何镜堂很难,不是因为他名气大,而是因为他实在太忙。采访断断续续地持续了近两个月,通过电话、面谈、短信、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才得以完成。

  第一次电话约访时,他在北京开会,“非常抱歉,我们改天约。”后来我几次给他发短信,何老都是很客气地回复,说他还在外地,让我给他发电邮,或者找时间在电话里谈。

  第一次当面见到何老是在中国馆前。老人满头银发,精瘦、干练、谦逊、和蔼,声音洪亮,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说话时还喜欢做手势。站在雄伟的中国馆前,他笑着对我说:“但愿她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有人称他是大师,也有人说他是“国宝”,何镜堂说,这些称呼都是别人对他的尊重,他表示理解,但他还是更

  喜欢大家亲切地叫他一声“何老师”,而他的学生以及他的团队所有人一直都称他“何老师”。

  淡薄名利,一身正气。年过7旬的何镜堂桃李满天下,带领他的团队在中国建筑方面留下了太多优秀作品。但他每次在公开场合都说:“所有的荣誉都是大家的,所有的优秀成果都是大家通过辛勤劳动共同完成的。”(庞山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