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成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5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5日 ] -- 成都 -- 版次:[ 014 ]
找回20余种失传小吃 八旬老人盼成都名小吃“申遗”
2010-04-25
▶庄良成老人展示失传多年的名小吃

  薄如纸片的薄饼包裹着淋有红油的芥末鸡丝、做法复古的艾蒿馍馍充满弹性、形如鸡蛋的黄粽柔嫩无比……

  昨日上午,“老成都”庄良成在成都武侯区胜利新村的一家小吃店中,展示了自己一年来闭关研制出的20余种业已失传的成都名小吃。

  从十年前开始搜索成都小吃至今,他已经“找回”近百种成都名小吃。

  这个年过84岁的老人感慨,国外对民间小吃文化十分重视,如意大利匹萨都有“专利”。他希望,成都上百种名小吃都能申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部手工失传小吃工序复杂

  昨日上午,武侯区胜利新村一家小吃店的厨房桌板上,用小碗摆放着各种调料和用于制作小吃的馅料。

  餐桌上,各式各样的成都传统小吃一字排开。其中包括三六九肉汤圆、熬醋豆花、富油包子等市面上难觅踪影的小吃。它们全部用清末民初的传统风格制成。

  看着徒弟在厨房中忙进忙出,庄良成也不停地在一旁指导。

  徒弟胡先生说:庄老对制作小吃工艺要求太严格,富油包子的馅儿全得用手推磨磨细;八宝饭的糯米过水后,必须要用布袋过滤、自然晾干;买

  食料则要跑到青白江等各地去找。味道不好,只吃一口,就会让你倒了重做。

  对于徒弟的埋怨,庄良成笑呵呵地说,100多年前,那些名小吃店的老师傅就是这样讲究。如果做法变了,就没了老成都的味道。

  十年奔走苦寻成都名小吃

  为了复原这一桌子“化石”级别的小吃,庄良成奔波了近10年。老人说,他的坚持就是为了圆梦。

  小时候,在他的老家青白江的唐家祠附近,有不少卖艾蒿馍馍的小摊。每到过年领了压岁钱后,他就会直接跑到摊点前,一家家挨着吃起走。

  后来稍微长大了一点,庄良成又跟着哥哥到成都城隍庙一带打零工。“比起老家,成都小吃更便宜好吃。鸡丝薄饼400文一盘,锅盔200文一个。”

  由于幼时对小吃特别钟爱,退休后,庄良成就开始搜罗成都失传的小吃配方。

  65岁的时候,他决定为成都小吃正名。10多年来,老人骑着自行车,为重振成都名小吃四处奔

  走呼吁。

  了却心愿希望成都小吃申遗

  庄良成说,成都自古就是一座商城。南来北往的商人,把各地特色小吃带到这里,使成都也成了一座小吃荟萃的名城。

  庄老说,他新近找回的20余种小吃,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至于散落民间的传统小吃,数量更是多得惊人。即便是那些“好吃”的老成都,恐怕最多也就吃过几十种而已。

  遗憾的是,由于失传、泛滥等多种原因,许多成都名小吃不是消失,就是口味正在发生变化,制作工艺也正在失传。

  “我年龄已经很大了,到了中午脑袋还常犯迷糊。”庄老说,必须赶在自己还走得动前,记下更多的成都名小吃。

  “前不久,成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这在全亚洲都是第一个。”他希望借此机会,贡献出自己收集的小吃食谱,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承上百年的成都名小吃永远流传于世。

  记者余行摄影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