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笑称 签售处女秀“丢人” 第一次出来签名售书有些不太适应,甚至觉得有些丢人。 ——莫言 我以前也觉得作家就应该坐在家里好好写作,出来售书好似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最近想明白了,在商品社会,图书也是特殊商品。 ——莫言 昨日,著名作家莫言带着最新长篇小说《蛙》亮相书博会,并在新华文轩购书中心签售新书。活动中,莫言称,这是他第一次出来签名售书,有些不太适应,甚至觉得有些“丢人”。现场有不少青少年读者前来捧场,莫言在活动中对现行的语文教育体制进行了大胆地抨击。 关于新作 《蛙》融合了信件、小说、戏剧 继2006年出版长篇《生死疲劳》后,莫言鲜有新作问世。蛰伏近4年,莫言推出的长篇小说《蛙》,讲述了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的一生。《蛙》这个有些晦涩难懂的书名,首先引起了大家的好奇,莫言向记者解释道,“蛙”其实有多重隐喻:是婴“娃”、是女“娲”,也是高密东北乡(莫言老家)的生育图腾。 新书《蛙》在形式上的探索非常明显。从整体看,《蛙》共分5部,分别以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4封信引出,引出的内容是蝌蚪受杉谷义人的鼓励,创作出了以姑姑的经历为素材的小说。而书的第五部,也就是最后一部,竟然是一部戏剧。一部作品,融合了信件、小说以及戏剧三种形式,莫言对此解释称:“所有表达方式都是随着故事的进展,自然过渡的。好比写到戏剧的部分,在小说的语境下,戏剧就是最直接、最能恰到好处表现故事情节的。” 关于营销 第一次签名售书有点“丢人” 对于作家参与书籍营销,莫言相当坦诚,“我以前也觉得作家就应该坐在家里好好写作,出来售书好似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最近想明白了,在商品社会,图书也是特殊商品。书嘛,归根结底就是给读者看的,再伟大的作家的作品,如果没有读者,其价值也很难实 现。再者,签售和读者面对面,这样的机会很宝贵。”莫言随后又笑着自嘲道,“不过我第一次出来签名售书,也觉得是件丢人的事儿”。 莫言还透露,已有不少影视公司有意将《蛙》改编成电影、电视,“目前谈过很多,但改编难度很大,所以暂时没有考虑。”据了解,“生产”这一关键词贯穿全书,这也令影视改编难以成功。 他的观点 抨击现行的语文教育体制 活动现场有不少青少年,记者向他询问对我国现行语文教育的看法。莫言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写文章,几乎是千篇一律,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统一化的、标准化的语文教育脱不开干系。我想,对于那些有写作天分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应该宽容一点,尺度更宽泛一点,不能用标准化考试要求所有孩子。我相信,很多语文老师也不满意这样的教育体制,但都无可奈何。” 本版稿件采写记者胡晓摄影陈羽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