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白毛女”罗昌秀的家乡宜宾县凤仪乡,川滇边界海拔800米的民族小学附近山坡处,苗族同胞立起了一块刻有“河南爱心井”的石碑,为满载河南社会各界爱心的抗旱饮水工程奠基。 12天爱心接力“一瓶水”换到12万元 3月29日凌晨零时19分,新浪河南一个题为“一瓶水换一口井”的倡议,引起许多人关注。 发帖人“茄子”说,四川宜宾一些地方遭遇严重旱灾,希望当地人用自己手中价值1.8元的一瓶水,最终交换到价值一口水井的物品。“茄子”同时呼吁,通过众多网友的爱心传递,以“物物交换”的形式筹集爱心款,为西南干旱地区的人们换得一口井。 此举得到众多河南网友的热烈响应。12天的爱心接力,引发众多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的强烈关注。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捐了1 万元现金,且不愿留名。 很快,网友们筹集到了打井所需的12万元。 跋涉1656公里网友实地考察谢绝赞助 带着河南人民的深情厚谊,“茄子”和其他几名网友从郑州出发,跋涉1656公里,于4月16日风尘仆仆赶到宜宾。 他们先后到宜宾县和江安县等3个旱情严重的备选点实地考察,以确定打井地和打井方案。 “茄子”等网友此行的一切费用都由他们自行承担,不接受宜宾方面的招待和赞助。 凤仪民族学校因为地理位置偏高,水资源严重缺乏,平常吃水就是个难题。 “经过慎重考虑,我们计划用这笔资金在凤仪乡修建6个水窖、2000米饮水管道。完工后可解决近500人的喝水问题。”4月19日,河南网友来到宜宾县凤仪乡,经实地考察,将饮水工程地点最终确定在凤仪乡民族村。 帮旱区打6口窖“一瓶水换一口井”梦成真 昨日上午,“茄子”一行随宜宾县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凤仪乡乡长罗青等一同来到民族村。 根据打井规划,将在民族小学西边山洼处建一个20立方米的水窖。在山顶上,将建设两口100立方米的水窖,一口供人饮用,另一口供牲畜饮用。 在灾后重建的民族村(花苗)苗寨下的山洼处,还将新建一个20立方米的小水窖,然后在山顶再建两口100立方米的水窖。 根据协议,“一瓶水换一口井”的爱心款将分批从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划拨到宜宾县慈善总会,再划拨到打井实施单位。文/图廖时权记者田富友罗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