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版:成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4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4日 ] -- 成都 -- 版次:[ 020 ]
“润居”四合院一代巨商豪宅 繁华一去不复返牌匾百载空悠悠
2010-04-24
杨秀仑翻看当年的老房契
“润居”四合院外景

  耿家巷“润居”是“民国”时期成都棉布巨商杨润生的旧宅。

  昨日,在陈旧杂乱的老院里,住户们正搓麻取乐,杨润生的小儿子杨秀仑独坐在厢房内,一页一页,仔细翻看着当年留下的老房契。

  二进院庭三开朱门承袭北京四合院之魂

  一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另一侧是梁柱相连的小青瓦房,耿家

  巷的街景,反差之大,难得一见。

  在瓦房一侧,面馆食店排成一线。

  只有29号旁的旧院,朱门半掩。虽然红漆掉落,尘染窗几,枯枝败叶,覆盖房顶,但门楣上方,所刻“润居”二字,显出院子的来历不同寻常。

  附近的居民说,这座院子已

  有百年历史了。

  “多看看吧,这样的院子已经不多了。”老住户杨秀仑,已过古稀之年,与这座老院有着不解之缘。

  “民国”年间,他随父亲杨润生搬迁到此,至今度过了70多年的时光。

  当年的院子精致典雅。二进院庭、小石庭径、沿街倒座,两扇朱红如意门,显出主人的身份,院内遍植花草,桂花、紫丁、石榴、核桃,从前庭延伸至后院,一年四季,花香扑鼻。

  前庭堂屋,三开朱门,镂空铜钱雕花,下着祥云图案,侧带耳房,典型的纱帽翅布局。

  细微之处,更显魅力,与西南普通的四合院不同,“润居”承袭了北京老四合院的特点,堂屋厢房各自独立,一扇月亮门直通后院。

  10多年来,各地剧组多来院内拍摄,就是看重“润居”的古旧风格,院内居民对于大牌明星早已见惯不惊了。

  商民绅耆文人墨客巨商杨润生都爱结交

  杨秀仑清楚地记得,当年父亲商海搏战,迁居“润居”的经历。

  杨润生少年时期随师傅曾鸿泰闯荡成都,白手起家。

  上世纪30年代,他在春熙路附近的“新蜀呢绒绸布店”、“人和棉布店”、“民新绸布店”颇有名气,任成都“匹头业公会”理事、成都第一区居民代表会主席和“射洪同乡会会长”,街坊人称“杨主席”。

  此时,杨润生生意蒸蒸日上,遂买下此处宅院,因名字中带一“润”,院落又清新雅致,业界同仁送刻匾“润居”,挂于门上,以表同行敬意。

  如今,“润居”二字仍在,“丙戌花朝××(模糊)题赠”的字样

  依稀可见,但已掩在隔板后面,不是刻意寻找,很难发现。

  搬进院后,“润居”内商民绅耆、文人墨客络绎不绝。

  杨润生尤好墨宝,书画藏品曾堆了半间屋。

  文人做客,常题字相送。昔日,院内牌匾相连,今多已不见。仅存的3块,也被当作楼板,封在了屋顶上。

  前庭置酒席办婚宴流水席吃了一整天

  在杨秀仑的家里,有6张老房契,很是特别。

  其中一张解放初期的房契,由当时的成都市长李宗林,副市长米建书、李劼人签署,标明当时该院面积为“壹亩叁分柒厘壹毫”,有穿斗住房19间。

  院子东临耿家巷,南靠邱家祠,西沿龙王庙,东邻地产公司墙界。其为附近最大的独门独户院落,睡在厢房内,都可以听到龙王庙后第一警察局的操练声。

  在1939年的5张契约里,有通告,有证明,仅签字证明的街坊,就有10多人,有些文化的用私章,不会写字的在上面写一个“十”画押。

  现院外的七八间铺面,都是杨家过去的老房产。

  当年杨秀仑的二哥结婚时,院内退房重修,换窗添瓦,前庭内搭顶棚、置酒席,9个大缸于前庭,装酒庆贺。街坊、同仁,数百人络绎不绝,流水席从上午吃到深夜,附近热闹了好几天。

  如今院内,上世纪60年代,种下的两棵榆树已有4层楼高,花草石径早已不见踪影,后院耳房都已拆除,老街坊们差不多都已搬走,杨秀仑独自守在厢房内,午觉醒来,就上街转转。

  实习记者肖翔摄影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