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4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4日 ] -- 文娱 -- 版次:[ 016 ]
图书只有数字化才能生存?
2010-04-24

  网络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已然成了世界问题。昨天世界读书日,赴沪参加主题为”城市阅读、阅读城市“的“世博论坛”的中外作家为此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传统阅读被击溃已成定局,而另一派则对传统阅读的前景保持诗意的乐观。最悲观者估计当属《平民窟的百万富翁》原作者维卡斯·斯瓦卢普。

  A、悲观论

  支持者:《平民窟的百万富翁》原作者“书本看来就要灭绝了”“20年内,图书全部数字化”

  印度人斯瓦卢普是当外交家兼写书的,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平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改编自他的小说《Q&A》。但可能正因为斯瓦卢普是作为“圈外人”的外交家出身,当作家又是成名于电影改编,所以斯瓦卢普对传统阅读未来的命运,显然不会带有天生的同情。“在美国,25%的成年人一年都不读一本书啦!书本看来就要灭绝了!”斯瓦卢普昨天一语惊人。

  尽管作为新兴国家的印度现在仍有60%的成年人每年都阅读纸质图书,而且各种自传体小说、科幻小说和商业小说方兴未艾,但是斯瓦卢普认为,美国的现实可能就是印度的未来。“我愿意作一个预测。”斯瓦卢普说:“20年内,所有的纸质图书只有通过全部数字化才能生存下来。而且竞争对象也发生了改变,图书完全数字化之后,不再是出版社之间的竞争,而是数字图书同网络和影视之间的激烈竞争。”

  苏童虽然不像斯瓦卢普那么悲观,但对未来也流露出无奈之情。苏童说他小时候生了一场病,只记得躺在床上,墙上糊着报纸,便痴痴地读起报纸内容的情景。上世纪八十年代,苏童去买书,店里挤了上万人,他原本想买《红与黑》,最后却只买到一本剩下的《高等数学》,回家仍

  津津有味地看。“那时读者与图书之间似乎有一种契约,作者写了就会有人看,买了书,更会去读。”

  可是现在可读内容多了,特别是网络上每天都在发布大量新小说,读者与书的关系也变了,“读者开始挑着读,而且对作者总是抱着一种怀疑和不安。”这种关系,也让苏童对图书的未来感到不安。

  B、乐观论

  支持者:《失乐园》作者渡边淳一“现代人与古代人是一样的”“书的质感是不可替代的”

  “绝对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渡边淳一反驳斯瓦卢普的悲观论。无论如何渡边都是有反驳的底气的,他的《失乐园》图书仅在日本就卖了330万册。外科医生出身的渡边,至今保持着解剖分析谬误的习惯。他认为,一切“传统阅读将被网络阅读取代”的观点都缘于对技术创新结果的过分夸大。“是的,技术是进步了。”渡边说:“但是人本身没有变化,和1000年前没有变化。男女关系还是那么复杂,男女相逢时心跳的感觉,以及恋爱的空虚感,都没有变化。这就是诞生于日本王朝时代的《源氏物语》到现在还有很多读者的原因。”因为人是不会变的,所以渡边近乎带着诗意地预测未来——过去人们爱纸质图书,将来也还会这样。

  渡边对未来的诗意预测,得到了保罗·安德鲁强烈认同,因为后者虽以建筑师著称,但从16岁就开始读诗了,而且自己也写诗。“我不惧怕任何形式的技术,无论是什么技术,只要能给我文学、给我阅读,我们就不需要害怕。”安德鲁说:“有一点大家要记住,书面阅读,是实实在在有质感的。你放一本书在口袋里,你可以走到哪儿带到哪儿。请大家记住,书本身是一样非常好的东西。”     上海《青年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