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万条信息公开创全国信息公开透明第一,本报解读政府透明度“成都样本”——
◎对话背景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该条例规定信息公开是政府的义务,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近日,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政府网站上,晒出了去年政府的信息“账单”——《2009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从信息
公开数量上,成都市占到了全国第一,达到141万余条。
数量“全国第一”是否意味着成都是“最透明”的政府?新闻发布会的“成都样本”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什么有些财政预算让人觉得是一笔糊涂账?“三公消费”何时能晒在阳光下?
◎记者陈诚
万天武 摄影记者杨涛
◎对话嘉宾:
成都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处处长万天武
信息公开成都走在全国前列
华西都市报记者(下简称记):成都市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已经出来了,信息公开条数位居全国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名,是不是可以说,成都市政府是“最透明”的政府?
万天武(下简称万):不能完全这么说。一方面各地统计方法并不一致,数量的比较缺乏统一标准;另一方面信息数量排在第一,也不是衡量“透明度”的唯一标准。但这个结果确实从一定程度反映出成都政府信息公开做得比较扎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因为这个信息公开条数,是以覆盖到乡镇一级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行政权力公开目录、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目录三大目录体系为支撑的。在全国范围内,像成都这样在《条例》实施两年内就完成三大目录体系建设的城市并不多。
记:在公开的信息中,主要有哪些类型?
万:《条例》第9至12条,对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分三个层次做了规定,共有23个重点公开内容。成都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除全面落实了《条例》要求外,还根据率先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积累,增加了补充公开内容。
记:从公开渠道来看,网络成了信息公开的主要阵地?
万:你说得非常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是公开的第一平台。政府信息,只要有可能都应通过网络公开。前面说的三大目录体系都是依托成都的门户网站“中国成都”建设并公开的,但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不仅限于网络。自2004年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以后,成都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4+2”公开模式。
记:什么是“4+2”?
万:4是指4个主要公开方式,第一是政府公报,第二是政府新闻发布会,第三是政府网站,第四是新
闻媒体,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2是指两个公开平台,第一个平台是在各级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等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网络,第二个是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网络,该网络一直延伸到乡镇,在村也设有代办点。所以说信息公开不仅仅局限在网络,而是多渠道的,包括你们报纸在内。
记:在媒体上怎么做的?
万:成都市非常重视新闻媒体在信息公开中的作用。市政府出台的重大行政法规都会在报纸上全文刊载,《成都市人民政府公报》的每期目录也会在报纸上公布。去年,通过建立重大政府信息公开协调机制,在成都电视台《成视新闻》中开了两个栏目,分别是“第一报道”和“权威解读”,专门把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通过公开媒体渠道,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另外,在成都广播电台和“中国成都”网站开设“成都面对面”直播节目,由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公共企事业单位领导带队,现场接听群众电话。去年就有60多个单位94次上线,接听群众电话1715个,办理回复率为100%。
“成都样本”半夜开新闻发布会
记:成都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被称为“成都样本”,我也经常参加。比如去年“6·5”公交车事件,一天就开了三场;又比如成都出现首例甲流病例,政府很快公布了相关信息。成都怎样做到这么快捷,勇气来自何处?
万:成都政府信息公开取得如此成效有很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率先垂范。市政府领导对这个工作很重视,(领导)要求很明确,要做就做全国一流。领导在关键时刻自己都这样做,“5·12”地震时,春城书记在都江堰连夜接受采访,然后红林市长第一时间发表电视讲话,带头这样做。应该说市委市政府领导在这方面态度非常开明,也具有开放意识。关于前年的五路一桥,常务副市长孙平同志非常明确,他说这个为什么不能公开?群众有这个要求就马上公开。当时不但很快公开了,现在还行成了惯例,每年都要公开。
记:在汶川大地震面前,成都也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万:《条例》是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成都市在这之前做的所有政府信息公开相应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准备得如何,不断地接受着考验,小考验接着大考验,一个比一个严峻。“5·12”大地震时,成都震感非常强烈,人们都上街了,都很恐慌,这种情况下政府领导马上发表讲话,公布整个情况,告知大家具体情况,及时针对传言进行回应。当时介绍紫坪铺水库这边危险了,我们马上澄清这事。还有余震传闻,我们组织专家在电视上来答疑,政府也不断发公报,我们发了8份公报,不断公布情况。
去年5月,第一个国内甲流疑似病例在成都发现,当时政府反应很快,那时确实考验速度,当晚2点40多分开的新闻发布会,这在国内开了半夜开新闻发布会的先河。然后是“6·5”公交事件,双流机场大规模停电,去年“7·17”的停水,包括最近的自来水污染事件,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成都市政府还是经受了这一系列的考验。
记:过去发生突发事件后,怕引起社会恐慌,多采用“捂”,现在却主动公开了。两者的社会效果到底有什么不同?
万:我个人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在全世界都是一个趋势,而且跟我国行政体制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的发展趋向完全一致,实践也证明了原来我们的管理方式里,所担忧的一些事按照法定程序和界定的要求来组织公开,效果非常好,“6·5”和“5·12”都是一个印证。但政府信息公开还不完全是一个简单的公开,在特殊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有一个引导作用,引导目的是为了能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或保持社会稳定。
“6·5”公交事件处理之所以成功,除及时快速全面公开以外,在引导上也做了相当多的文章。“6·5”和“5·12”不一样,“5·12”是天灾,大家的精力都放在救人上;而“6·5”不一样,一开始社会就对它有疑问。比如一开始说这个司机跳车了跑了,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告诉大家司机在场,有目击者证明他开了门;我们查出来了这是汽油燃烧,而该车是柴油车。这时又提出应急锤怎么不见了呢?我们找到了应急锤马上就发布,现场有三把。紧接着告诉大家,该车检查完了,没有任何漏油痕迹,柴油没有燃烧,这就一步一步地逼近了真相。
财政预算何时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记:现在政府信息更公开了,行政也更透明了,但还经常看到仍有许多腐败现象,这是否矛盾?
万:一点儿不矛盾。首先,政府信息公开并不能够导致你所说的这
些现象就自动消失,这不是一个直接关联。只有公开了,人民群众知情了,才可能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所以你说的像贪污或挪用啊,正是因为相关程序性的东西没向社会公开,所以才隐了下来。如果这个工作不断地推进,就像我们所说的财政预决算公开,老百姓能看到钱怎么用的,公开出来了他才能提出质问。我觉得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只可能促进、推进这方面问题的解决。因此,只能说公开后,群众可以更有效地监督,也包括各级监督,既有内部的监督,也接受社会监督,也包括新闻媒体的监督。
记:现在各部门都在公布财政预算和支出,但大多都是粗线条式的。这对公众来说,好像仍是一笔糊涂账,从而质疑称“预算看不懂”。
万:这有两个需要改进:第一个是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很多信息咋个公开得让老百姓能理解、知晓,这确实需要改进,公开工作本身需要改进,当然放在财务问题上未必都适合,但大方向应该这样。比如说,香港政府做的公开报告,部门做的报告就很人性化,有图表,多种方式便于老百姓了解,这值得借鉴;另外就是要对社会进行加大公开的宣传和解释,因为很多东西因为不了解会产生疑问,有疑问时又不出解释,疑问就会更深,就像我刚说到的财政预算,没有人告诉你情况时,大家置疑的情绪性倾向会很强烈。
“三公消费”公开肯定是一个方向
记:刚刚提到一个“三公(公车、公款吃喝、公费旅游)”问题,整个社会都比较关注这个问题,目前情况怎样?
万:(公开)肯定应该是一个方向,这个要由国家财政部从技术上,从统计口径上,通过相关的安排以后才能实现。
记:目前技术达不到吗?
万:不光是技术上,还有一些统计标准上要做相应准备。我打个很简单比方,乡镇这一级好办,像白庙乡把账本放上去了,一个月多少钱,拿一个表单独拉出来了。但越往上越复杂,因为政府组成部门越来越多,各级开支项目越来越多,财务上
需要足够时间来做准备,还有相应统计规章要做调整,才可能实现。
记:白庙乡被称为“全裸乡政府”,你怎么看待?
万:白庙乡政府这事对我们来说,并不觉得吃惊。你们如果了解的话,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陆续推进政务公开时,在当时搞村务公开,如果你们到我们哪一个村里看,那里花销多少钱多少钱都贴出来了。但所有的钱,不同的就是弄一张表给报出来的方式。作为乡镇能这样做,我们还是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另外确实需要规范,因为这种公开到底合不合理,这种公开方法一般理解性觉得很合理,但在有关财务管理上,这样的公开方式是不是很规范,我觉得需要不断来改进。
◎记者手记
公开是公众追求真相的权利
约万天武进行专访,比想象中要顺利。没有推脱,没有繁琐的手续,约定时间一到,采访就开始。
与万天武对话,很轻松,没有官话套话,没有不能说的话,很多事情都“打开窗子说亮话”。
“财政预算的糊涂账”“免予公开的挡箭牌”“三公账单”,似乎都带刺,但他没有回避。只说,这些都是目前确实存在的问题,但相信有一天会变得更好,“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成都的“信息公开”受到了大地震的磨砺。当缅甸对世纪风灾的救援工作还讳莫如深之际,成都以一种坦荡荡的态度,让灾区的信息自由发放。灾区各相关部门透过报纸、网路、电视、广播和手机短信等渠道接连发布震情通报,消除了民众心中的疑虑。这时候,灾难不再是“国家机密”,而成为公众追求真相的权利。
“汶川地震之后,信息公开特别透明,因为民主政治已经走到了一定程度,百姓越来越懂法了,所以必须要公开透明。”长春市政务公开办公室一位官员如此说。他的话,让人欣慰。 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