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有一个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代表了许多中国人的追求,他们喜欢越来越大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喧嚣的环境。不过,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不是一个已经论述完备的定理,而只是一个有待探究的命题。让我们来看看美国与法国曾经走过的道路,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这块(仅用一小时就可以轻松绕完的)小地方被称为该城市的心脏。它既是字面意义上的心脏,也是一种比喻。每天早上,其巨大的大动脉将人流吸入;每天晚上,人流又返回到城市和郊区的末端。这既像血液泵人心脏再从心脏流出,又如海湾潮汐的日涨夜落。”这段如此抒情的文字,并非出自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公关稿,而是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快速交通委员会1892年的报告书。麻省理工学院历史学与城市研究教授罗伯特·M·福格尔森在《下城》中 向我们展示了“下城”在1880年至1950年间的兴衰。 除了波士顿、三藩市等极少数城市外,美国主要城市里的“下城”——或者用国人更为熟悉的名词来形容,CBD(中央商务区)——如今早已不再风光甚至陷入衰退,城市由中心化、集聚化转向郊区化、离散化。下城的这种积弱不振,几乎让人忘记了它曾在1880年至1920年间拥有的黄金年代。在19世纪末,为了“追求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主流的想法是尽可能地让普通居民搬出下城,以便为下城的商务活动提供更为宽广与纯粹的经济空间。随之而来的轰轰烈烈的美国大都市改造与下城振兴活动,试图完成商务区与居住区的明确分离:公共交通体系建立,保卫“神圣天际线”的建筑限高规则被制定出来…… 历史总有着惊人的相似,书中的许多场景读起来都不会感觉陌生。早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一个波士顿人说,在很多主要街道上,“从早到晚都 很难看到两辆车之间的间隙”。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建立独立的快速公交系统,只能考虑行于空中或是地面以下。当公共马车、有轨电车公司与地铁沿线担心影响生意和建筑安全的商人和业主反对地下铁路时,担心噪音、废气、清洁度和列车架空行驶安全性的周边居民与忧虑房地产贬值的业主却对建设高架铁路心怀抵触。而关注纳税人金钱、昂贵造价与财政风险的人们,甚至有可能对两种高速交通方式都不支持。 在20世纪20年代后,许多停止使用公共交通但是仍去下城的美国人大多使用的是私人汽车。到了1930年,汽车城底特律平均每四个人有一辆汽车,而洛杉矶更是早早就达到了平均每两人有一辆汽车的惊人水平。面对随之引发的严重的交通拥堵,除了芝加哥这个美国唯一在下城全面禁止停车的城市外,其他城市采取的措施大多是开辟和拓宽街道、规定直行车较转弯车优先拥有路权、实施高峰期停车时间限制以 及尽可能地增加停车场和车库的数量等等,但这样改善交通的速度仍远远追不上新车挤占空间的速度。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多数美国人还深信存在空间的和谐———认为“在城市内部不存在对立,特别是在下城与上城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之间、商务区与居住区之间不存在对立”。事实证明,这样的看法实在是过于天真了。 在福格尔森看来,下城地位的下降,并不是公共交通衰退、私人汽车增长、交通繁重、停车空间太少的结果,并不是美国人对技术变化的反应,而是体现了美国人对良好社区的定义以及对“中产阶层理想国”的想象。英国记者加迪内尔在1919年第一次来到美国时,对自己所看到的纽约下城这样形容:“这里是隐藏在美国大都市背后那个泱泱大国的象征。” 【推荐阅读:《下城:1880-1950年间的兴衰》,(美)罗伯特·M·福格尔森著,周尚意、志丞、吴莉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柏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