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3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3日 ] -- 文娱 -- 版次:[ 023 ]
成都人的“枕边书”
2010-04-23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

  阅读者:林欣(29岁,广告公司策划)

  “如果有人问你,你是谁,你会怎么回答?你知道每天对一杯水说我爱你,或者我恨你,水的结晶会产生天然之别吗?经常会看见一个人莫名的喜欢或讨厌,你知道这是自己的能量作祟不?你知道胜肽这种化学物质会让你对某种情绪产生饥饿感不?这本关于心理学的书让我认识到人的潜意识能量十分强大。”

  《亲爱的安德烈》作者龙应台

  阅读者:乌羽(36岁,家庭主妇)

  “书中的35封家书,包含了母子亲情、家国天下、代沟和中西文化差异。于我,只是很纯粹的母子对话。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对话,让我开始预习,预习二十年后自己的心境。孩子越长越大,就意味着离你越来越远。也让我开始反醒,反醒与父母那日渐稀疏的交流。未来的孩子与自己,就像现在的自己与父母,甚至有过之无不及。爱与分离,相生相伴,在爱的时候,倾尽

  自己的所能,在分离的时候,放下所有的不舍。这,就是成长。”

  《孤独六讲》作者:蒋勋

  阅读者:杨番(27岁,高校教师)

  “曾经因为一句‘我总是容易被孤独吸引’我就立马买下了《空谷幽兰》,这次又是这样。看来孤独这个概念确实很让我着迷。我喜欢蒋勋先生在这本书里赋予孤独以诗意的美学。很多人说蒋勋的文字不够有深度,但我觉得这正是他想做的,用最简单的语言传播美感。”

  《悉达多》作者:赫尔曼·黑塞

  阅读者:吉磊(37岁,当代艺术家)

  “最近在读的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黑塞的一本《悉达多》。黑塞把乔达摩·悉达多巧妙地分身,讲述了一次生命的追寻。林怀民有个舞剧《流浪者之歌》其结尾画面的灵感据说也来自此书。很多年前看黑塞的时候就对我影响很大,所以这次买了全套。”

  《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

  阅读者:马超(22岁,大四学生)

  “我快毕业了,这个时候相较找工作而言,可能我更需要为未来先找好一个落脚之地。房价太高,房租也跟着涨。折腾了半天,终于在郊区找到个住处,交通很不方便,但是便宜。三毛在几十年前第一次跟荷西去沙漠的时候,那个房子也不过是‘横四大步直五大步’。旁边是坟场,是沙地,是垃圾堆。我知道,我和那个遥远的人物有太多的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我们在这个时候都年轻,都有爱情,也都有梦想。虽然是蚂蚁,但是仍然坚强。”

  《一座城池》作者:韩寒

  阅读者:覃非(32岁,媒体从业者)

  韩寒的书比较“贫”,但是这种“贫”中透着一种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思考,当然韩寒真正要写的,是各种经过了一番透镜折射的变形的生活。虽然视角锋利,但书中也总是怀着贴切温和并隐含着巨大悲伤,一如韩寒的博客杂文。思想常常作孽,而趣味给人温暖,使人在苦难中得到支撑,使平静生活发出光彩。

  记者任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