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版:成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3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3日 ] -- 成都 -- 版次:[ 033 ]
草根发明者“开会”
发明一浪接一浪大多“倒”在沙滩上
2010-04-23
自落式车窗紧急逃生装置

  昨日上午10点,成都商业场楼顶花园,一个草根发明对对碰交流会热闹开场。

  200多名草根发明者陆续赶来,现场展示最牛逃生窗、单层分桥式立交桥等民间发明,相互摆谈各自发明的妙用,以及寻找买家的迫切心情。

  据悉,在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锦江区科技之家协会举办了这次“中国民间知识产权免费展场”,整个活动将持续5天时间。

  发明之多现场展示逃生窗2秒就打开

  陈友余是一名老资格的草根发明者,他昨天带来了一个最牛“逃生窗”的发明。

  “逃生锤敲碎窗子28秒,这个逃生窗打开只要2秒。”他展示着自落式车窗,当发生突发火灾等紧急情况,乘客可旋转车窗右下角的开关,窗户就能沿着车身外侧下落,车窗100%打开,车内可同时2人跳出逃生。

  陈友余说,成都去年“6·5”公交车事件后,他就萌发了“逃生窗”的发明创意。这个发明可以用到火车、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成本低、容易推广。

  昨日的交流会上,各种草根发明令人目不暇接,漏油汤勺、窨井盖防盗螺栓及配套专用工具等等。

  如漏油汤勺,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汤勺,只是在汤勺的底部有个小孔,这个发明是利用了汤和油不同的比重。

  人们在喝鸡汤时,汤就从小孔漏到碗里,油则可留在汤勺内。

  发明之囧12个发明仅1个在自家用上

  昨天,67岁的陶善智也带来了“单层分桥式立交桥”专利发明。

  “我的发明一旦应用,用不着红绿灯,也不会像现在交通这么拥堵。”陶善智说,这个发明在2007年拿到了专利,曾经见报几盘了,说到采用却“无人问津”。

  陶善智2005年退休之后,就成了多产的草根发明家,至今有12个发明,其中6个获得了专利。

  除立交桥设计,还发明过汽车移动压力发电装置,“装置埋在路面下,一旦汽车经过,就会利用移动的压力来发电。”

  如今,他的12个发明中,只有一个发明在自家派上了用场:U型棉被。

  “冬天的时候很冷,普通被子的边

  是直线的,容易灌风。”陶善智的U型棉被,如理发时戴的围裙一样,可很好地起到保暖效果。

  没有资金,他的几个专利现在都不交专利费了,因为交不起了。

  不交费,如果有人仿冒怎么办?“欢迎有人来采用。”陶善智说,不交专利费也是无奈之举。

  发明之难发明众多利用率不到10%

  成都的草根发明很多很活跃,可是利用率很低。

  锦江区科技之家协会会长阮宜荣介绍,他们是成都最活跃的草根发明群体,共有会员300多名,平均年龄60岁,发明专利达到400多个。

  然而,发明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几,连百分之十都不到,全国也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有专利15个,真正应用到实际的是2个。”陈友余说,草根发明的

  利用率低存在很多因素。

  为何这么多专利沦为“纸上谈兵”的局面,他分析认为,第一原因是缺乏资金,如果找不到合作的厂家,一个力单势薄的草根发明者,推广起来很难。

  现在的草根发明,的确有的科技含量不高,别人一看就搞明白怎么回事,所以不会出钱买专利。

  陈友余举例说,自己曾经有个专利找厂家谈,最后2万元都没有谈成,可是后来市面上就出现了类似的产品。

  “容易被仿冒,可是草根们没有精力和财力去打官司。”可是,科技含量很高的发明,高成本的样品制作,同样令草根为难。

  “无法投入应用,发明了不等于白说?”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尹湘硚说,草根发明是一种社会财富,也体现了市民在科技发明上的意识,现在草根发明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

  记者石莉芳摄影陈羽啸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