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矿山救护队员唐文洪,带着“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创伤到玉树感恩 带着一身的疲惫,唐文洪昨天离开了玉树结古镇。 作为什邡市矿山救护队的一员,这名来自什邡红白镇峡码口村的24岁青年,再一次因为地震而站在了废墟上。 “5·12”汶川大地震,他失去了最可亲的父亲,两年后对父亲的思念让他仍然不能完全走出悲痛。 可面对“4·14”玉树地震,唐文洪主动请战,4月14日随队伍到达玉树后,他白天刨土挖人,晚上偷偷流泪。 队友们说,既然触景生情,这又是何必?唐文洪说:“我来的目的只有两个,既是职责,更是感恩。” 现在别人有难,我要去感恩 在撤离前的晚上,玉树结古镇的气温骤降。结束了一天的搜救任务,10多名什邡市矿山救护队队员围坐在宿营地的篝火前,烧水煮方便面。聊着聊着就谈到了地震,说起了“5·12”。 唐文洪默默地坐在一边,将帽檐压得很低很低。 队友余斌知道,唐文洪对“5·12”这词相当敏感,偷偷看了看坐在旁边 的唐文洪,却见到了鼻尖下的一滴水珠,“这又是何苦呢?” “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唐文洪正在队里值班,迅速就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就连带领部队官兵到红白镇打探灾情,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看一眼。可六七天后,却得到了让他“最不担心的父亲”去世的消息。由此,一个开朗的青年变得沉默寡言。 在来玉树之前,队里就曾考虑到唐文洪的情况,怕他触景生情。而且唐文洪还有一个不满半岁的孩子需 要照顾,所以并不赞成他到玉树抗震救灾。 “不,我要去!”可唐文洪说,作为一名救护队员,抢险救援这是职责所在。而在经历过“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都在支援四川、帮助四川,尤其是作为重灾区的什邡红白镇人,接受了许多人的无私帮助,“现在别人有难,我要去感恩!” 队员出现高原反应,先行撤离 4月14日晚7点40分左右,唐文洪作为四川矿山救护队第一批50人的一员“空降”青海玉树,成为第一批到达灾区的救援队伍。 来不及多想,唐文洪和队友们就马上投入紧张的施救工作中。 玉树州综合民族职业学校,是唐 文洪的第一个“战场”。刨土、搬砖、抬人,唐文洪总是闷头做事。每一次挖出遇难者,他总是习惯把帽檐压得特别低。 15日凌晨0:40,唐文洪和队友们又接到命令,转战结古镇结古寺参与救援。在一块倒塌的预制板下面,发现了一名气息微弱的中年妇女。经过约40分钟的紧张施救,顺利将其救出,并立即送往医疗队救治。 上午7时许,一夜没休息的唐文洪,又转战新建北路的居民区。这里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整个居民区被夷为平地。 随后的几天,唐文洪总是和队友们早出晚归。白天忙于救援,没空让他“胡思乱想”;可一到晚上,再一次经历大地震,不免回想起去世的父亲。 “埋在被子里确实哭过。”但第二天,这名身高一米八几的壮小伙子又是抗震救灾的一名好手。 由于玉树地区的高海拔,连续的高强度搜救工作,让队里的20名队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于是,四川省矿山救护队决定让第一个抵达的什邡救护队先行撤离。 昨天上午,唐文洪和队友们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经历过一次大地震,我会变得更加坚强。毕竟,生活仍将继续。”唐文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