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热读世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0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0日 ] -- 热读世博 -- 版次:[ 015 ]
未来生活让“阿凡达”给你当保姆
2010-04-20
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
上海世博会法国馆,主题为“感性城市”,以让游客体验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等感官平衡及演变的多重享受核心理念
世博会太空家园馆“时空隧道”

  城市建筑创意、科技假设、生活发展预言变成了现实,上海世博会展示未来生活六大趋势

  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青年创作的幻想小说,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如今,100年前小说中的幻想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世博会上的更多创意将会变成现实,并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

  世博会为科技而生

  18世纪,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

  1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举办了这样的展览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览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博览会。

  第一届世博会于1851年5月1日在英国的伦敦举办,当时的英国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强国。因此,伦敦博览会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

  科技改变生活

  世博科技这些已成为生活必需品

  蒸汽机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蒸汽机的轰鸣声盖过了几乎所有展品的风头。庞大而刚劲的蒸汽机车作为英国人最值得骄傲的技术成就,吹响了宣示工业化力量的号角。

  电话

  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南北战争后的首次世博会,贝尔把他刚刚发明出来的电话机带到展览现场。也被誉为费城世博会中“最值得惊异的东西”。

  电灯

  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发明了第一盏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在1878年巴黎世博会、1881年巴黎电力博览会、1893年美国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爱迪生展出了经过改良的电灯和配套供电发电机。

  汽车

  1906年米兰世博会上第一次设置了汽车专馆,标志着汽车开始“自立门户”。而汽车地位的空前提升,是在1909年西雅图举办的阿拉斯加太平洋世博会上。

  飞机

  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1904年,新的世界博览会在美国圣·露易斯举行,向观众介绍了飞机和无线电。

  电视

  电视机作为新科技产品首次亮相世博会却并不遥远,是在1939年美国政府为纪念开国元勋华盛顿就任总统一百五十年而在纽约举办的世博会上。会上展出的电视机、录音机、尼龙、塑料制品等产品,当时使人耳目一新。

  建筑改变世界

  世博建筑引领建筑新思潮

  历届世博会的建筑和博览会上展示的产品一样,都是世博会的主要亮点,而且世博会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展品。

  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本身就具有轰动效应,开创了建筑工业化。

  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和机械馆堪称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留下的建筑是美术馆(1966年重建)。

  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1986年重建)成为现代建筑的典范。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原子塔成为标志性建筑,这届世博会的美国馆、飞利浦馆和工程技术馆引领了现代结构工程技术。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太空针塔成为标志性建筑。

  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节日广场和太阳之塔成为标志性建筑,并推动了膜结构的发展。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筹备过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汉诺威设计原则,对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生态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0%。

  “城市里如果都是水泥铸成,夏天会形成热岛效应;城市的绿地都被侵占了,都盖了房子,人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舒服吗?城市里人行道没了,变成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行人共走的地方。这样的城市能够让生活更加美好吗?”当谈到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世博申办亲历者、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这样说。

  是的,上海世博会被世界寄予厚望。人类迫切渴望破解城市化难题,而在上海,城市以及城市里人们生活的未来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新加坡、新西兰、瑞士、沙特、俄罗斯、美国、智利……这些来自各个大洲的国家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屋顶花园。

  21世纪后在城市里出生的孩子,很有可能不知道真正的自然是什么样子。他们生活在冰冷的摩天大厦里,他们在经过精心修剪的草坪上玩乐,他们不知道米和面曾经的状态,他们没有

  不管是《变形金刚》还是《阿凡达》,人类的未来总是离不开机器人。不管是科幻小说、电影,还是未来科学家们的科学预测,机器人将在人类的未来发挥极大的作用,是始终出现的话题。但是,至今,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还是凤毛麟角。

  一直以来,世博会都以展示最新科技产品著称。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冰箱第一次亮相;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主角则是电视机。从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起,机器人成为最亮眼的明

  趋势1

  花园城市让城市的孩子捉捉昆虫

  捉过一只昆虫,他们甚至连小鸟都要从课本上认识。人类一直梦想着城市与自然能够完美地融合,而上海世博会用实例告诉我们,自然原来离我们很近。

  在最佳城市实践区,芝加哥

  将它的绿色屋顶带到了上海。绿色屋顶在芝加哥已经安装了600多个,面积超过700万平方英尺(1英尺为30.48厘米)。芝加哥市长查德·戴利在展示介绍中表示,芝加哥为了美化马路,将五车道的

  趋势2

  机器人保姆做好大餐送到你面前

  星。2010年在上海,生活机器人,无疑是使人类未来生活更美好的保证。

  本帮红烧肉、响油鳝丝、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不管会不会做饭,听到这里你应该嘴馋了吧。如果等你回到家,机器人“大厨”将这些大餐亲自送到你面前,你会觉得如何?这个长得

  方方正正的机器人内部装着锅碗瓢盆和糖盐油醋,只要按照程序来“点单”,从切菜到上菜,一盘盘按真正美厨大师菜谱所烧制的菜就会自动生产出来。

  在沪上生态展馆有一个老年公寓,那里有着穿粉红围裙、有着一双大眼睛的“女管家”和一个孔武有力、有着六条自由

  马路变成四车道,中间一道铺设成长达800英里(1千米为0.621英里)的绿色景观点,并将位于市中心的梅格斯机场改建为公园。

  而在主题馆之一的城市未来馆里,花园之城是未来城市生活的五种状态之一,城市的绿化和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让街道成为孩子们的运动场。如果上海世博会上的这些展示真的被学习、借鉴,那么城市的未来必然充满鸟语花香。

  机械臂的“男管家”。这两台机器人“管家”可以接受用户通过手机、电话等方式完成的指令,泡咖啡、开门、取物,样样都行。而且,它们还能监测包括门窗入侵、火灾、烟雾、煤气泄漏等信息。更妙的是,它们的背后被设计成一张座椅,并装有控制手柄,可供老人们当轮椅使用。

  是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未来的机器人,将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帮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好。

  “零碳”生活

  趋势3 敦伦 的 馆碳零 有已 型原了

  上海世博会告诉我们,低碳的目标可能还是“太低”了,未来城市要追求的是“零碳”。

  在最佳城市实践区内,英国“零碳馆”的六间样板房向我们展示了这种难以想象的生活。

  首先,在这些房间的屋顶,装有22个五颜六色、可自由转动的“风帽”,它们不仅可以根据风向自由转动,还能利用屋内外气压差带动空气流动,将新鲜空气输入每个房间,同时带走屋内废气,也就是说,不开窗时,你还是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南面的房间装有保温系统,在白天充分吸收热量,晚上就转化为室内热能用以保暖,而且电热联产系统还会将热能转化为电能,能源完全实现自给自足。在用水上,房屋的雨水收集系统会将屋檐流下的雨水导入储水器中,用于冲洗马桶、灌溉植物,极大降低对自来水的需求。

  这么完美的住宅并不是只能看不能接触的。在上海世博会,这6间样板房由6位设计师设计成不同的风格,观众可以在网上报名入住一晚,尽情体验。当然,体验后,你一定希望这种住宅能够变成日常生活的现实。其实,伦敦的零碳馆早已不是幻想,它的原型位于英国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碳社区,建成于2002年,社区内有包括公寓、复式住宅和独立洋房在内的82套住房,实现了高密度与舒适生活、零能耗与零排放的完美结合。

  智能体验

  趋势4生活必需品一键搞定

  一天在外,离开家前,你用自己的手机锁好门窗并打开报警装置和监控探头。自你离开的那一刻起,吸尘器就会按设置逐屋清扫,然后自动充电,而洗衣机此时已在检查你衣服上的电子标签,确保以正确的清洗程序洗涤。联网的冰箱向附近商店订购必需品。

  你用手机打开车锁,指示汽车送你去公司,中途停一下,去取订好的咖啡。汽车利用先进的GPS数据和实时交通流量信息,查找到最佳路线,然后融入了繁忙的清晨车流。

  车到公司前,你用智能手机做了一次快速健康检查,并通过医疗监控系统发送了数据。系统告诉你一切正常,只是血压略高于上周,因此在下一次做全面检查时,需要做几项补充检查。

  当天下午,你还没有到家,订购的所有物品就已放在门旁的电子控制冷藏柜中。

  你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可思议吗?这是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哈玛德·图埃所描述的2025年的智能生活。他所畅想的生活其实并不远。在上海世博会的多个场馆,它已经成为现实。

  无障碍沟通

  趋势5全球“面对面”交流

  全球化初期,麦克卢汉曾用“地球村”描绘一个新的现象——信息在全球迅速、瞬间流动,并增加人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微缩的地球村。在这里,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不同的国家、民族、城市、文化互相对话、学习与借鉴。我们无差别,但我们又不同,这是上海世博会指给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存在任何障碍。信息技术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相同的资源,信息的力量将抹平性别、国别、语言等带来的差别。无差别的理念就缘由于此。”现代设计集团华东院建筑创作所所长杨明说。

  在思科馆,网真技术实现了全球“面对面”交流的可能。通过结合创新的视频、音频和交互式组件,在人与人之间、各个场所之间、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之间,你能可以与处在全球各个地方的人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它不会出现“卡壳”现象,与现实几乎同步。不论是举办网聚会还是召开视频会议,都会觉得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就在自己身边。

  快乐交通

  交通堵塞、停车难、空气污染,城市生活离人类交通方式的核心诉求——自由出行越来越远。人类的未来,还会是拥有着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却寸步难行吗?

  在城市未来馆,我们看到了未来快乐出行的可能。在一段描述未来出行的影片中,分别身处集团总部、另一城市家中和某海岛实验室中的甲、乙、丙三人正在开视频会议,他们决定从不同的地点、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同一个机场赶同一个航班出差。甲从公司出发,坐城际高铁、换磁悬浮前往机场;乙从家中出发,开车驶上“机场高速”,在智能导航协助下一路直达;丙从海岛出发,乘坐一艘快艇,同时用手机预订了一辆出租车。利用科技支持下的立体

  换乘系统、手机车票支付、电容公交车、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三人顺利到达目标。

  而在上汽-通用汽车馆,2030年未来城市个人交通解决方案也终于在3月24日公布在世人面前。利用电气化和车联网两大技术,未来城市交通将实现零油耗、零排放、零堵塞和零事故。新型概念车EN-V比现在的汽车轻3倍,长度也短3倍,目前一个停车位可以停放5辆EN-V。它的马达动力由锂电池提供,可通过普通家庭电源充电,完全实现零排放,而且可以实现原地转弯。在自动驾驶模式下,EN-V能够通过对实时交通信息的分析,自动选择路况最佳的行驶路线,从而大大缓解交通堵塞;通过车载传感器和摄像系统,它还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在遇到障碍物或者行驶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做出迅速的调整,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趋势6 油零耗、零放排和零事故

  从历史看未来

  2050年地球进入机器人时代

  机器人的设计其实早在1985年的日本筑波世博会就出现过,筑波是日本的科技城。

  筑波世博会改变了日本人对机器人的看法,此前美国一度是机器人设计最为先进的国家,但日本很快取而代之,在机器人拥有数量上超越了美国。历史学家分析,机器人产业在日本发展迅速和劳动力缺乏关系密切。更值得一提的是世博会后,日本有关机器人题材的漫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深深影响了一代又

  一代的日本人。

  筑波世博会后,伴随计算机的发展,机器人工业也进入了迅猛的发展期,如今机器人已经在工业、起居、战争和护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统计,至2008年底,世界各地已经部署了100万台各种工业机器人,其中日本机器人数量居世界的首位,排在其后的分别是新加坡和韩国。

  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到2050年,地球将真正进入机器人的时代。

  这些标志建筑世博会告诉你由来

  世博会建筑是历史记忆中的丰碑,因为世博会建筑,尤其是各国和各地区的展馆大多数都是由该国和该地区的著名建筑大师所设计的,而且多为临时建筑,绝大多数的世博会建筑都在博览会后拆除,其中有极少数建筑由于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在若干年或几十年以后得以重建。

  世界大战毁掉了水晶宫

  第一届世博会于1851年5月1日在英国的伦敦举办,当时的英国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强国。为了显示国家的力量与自豪,1851年英国政府耗用了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在伦敦海德公园建成了一座长达1700英尺,高100英尺的“水晶宫”,后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埃菲尔铁塔是为何而建

  众所周知,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而建的纪念塔。然而,铁塔落成于同年法国为纪念大革命一百周年而举办的巴黎世博会,并作为世博会纪念建筑,知道这点的人却不多。从那以后,这个当届世博会的主题塔雄踞巴黎,并成为今日法国永久的象征,这更是当年的设计者们没有预想到的结果。这是世博会历史上最为灿烂的一笔。埃菲尔铁塔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建设时的意义。这个建筑奇迹,不断地激励着继往开来的世博会的策划者。日后各届世博会纷纷在建筑特色和标志方面挖空心思,力争建树。

  原子球的人道主义光芒

  1958年世博会与历史上的世博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各参展国的展示都强调了现代特色的表现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本届世博会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标志性建筑——原子球。1955年组委会在征集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物时,一致选中了原子球建筑方案。因为,这个设计无论从思想理念还是创意形式都反映了时代特征和人们关注的热点。这座建筑物由9个直径18米的铝质大圆球组成,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经历了二战后,每个人对原子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原子球体现了时代的主体意识:即人类如何和平地利用原子能,如何解决科学技术与人道主义的问题。如今原子球仍屹立在海瑟尔公园,50年的风雨黯淡了它金属的光泽,但原子球建筑仍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太空针与太空时代的来临

  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建成了载人航天器中心(1973年改名为约翰逊航天中心),用于设计阿波罗飞船、训练航天员和控制载人飞行。由此,“太空时代的人类”就理所当然地成了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主题。而西雅图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太空针则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理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