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世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20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20日 ] -- 世博特刊 -- 版次:[ 009 ]
世博,让生活更美好
2010-04-20

  一个窗口,一个世界

  □本报评论员

  从一个窗口,能不能洞悉整个世界?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正迎面走来。世博会曾经很陌生,因为从1851年起,尽管中国人不断地在这样的盛会上留下一麟半爪的痕迹,却始终都是“看客”;世博会现在很亲切,因为它的会场如今就设在黄浦江畔——

  3月8日,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上海世博会执委会执行主任万季飞揭开世博会中国馆的面纱:“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将通过“一部影片、一幅画卷、一片绿色、一次骑乘探秘、一场低碳体验”,来凸现“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从那一刻起,中国正式以主办者的姿态进入角色。

  对中国来说,世博会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展示。当然,就历史而言,从张小泉剪刀、冠生园食品到1915年“一摔成名”的贵州茅台,也曾在盛会历史上镂下“中国式惊喜”,但别忘了,世博会不仅是文化盛会,还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科技荟萃的峰会,因此,那些世博会历史上最深刻的印记——诸如1851年的蒸汽机、1889年的第一辆汽油发动汽车、1904年的飞机……与中国无关。客观地讲,素以上下五千年厚重历史为荣的文明古国,在这一领域相对贫瘠。

  所以,或许我们应该更关注一片“叶子”——那就是4月11日,在世博会上汽通用馆中揭开神秘面纱的,由上汽自主研

  发的概念车“叶子”。从上空看下去像一片大大的绿叶,从侧面看去,有点像一只绿色昆虫。它号称“负排放”,以电能为主要动力来源,运用自然能源转换技术,包括光电转换、风电转换、二氧化碳吸附和转换,在未来,或可实现“与自然同呼吸”。

  这标志着,在21世纪的环保浪潮中,中国人正在尝试走在最前端。历史传承和科技创新都需要毫无保留的展示,这才是中国人心中最有意义的上海世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应该说,这是另一重“中国式惊喜”。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而最新公布的

  “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状况”专项调查显示:世博在即,上海城市环保公众满意度达到85.5分,4年来首次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胸怀“民生”,遂得远见。

  贵州茅台获国际金奖的故事是这样的: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因外包装粗糙土气,茅台展台上几乎无人问津,一位与会人员急中生智,将一瓶茅台摔破在地,会场顿时酒香四溢……不破不立是之谓。而今,作为东西方之间的一道桥梁,和中国与世界携手的平台,流光溢彩的上海世博或当有更强之信心去坦陈——

  中国,不仅能以古朴示人,还能以华章济世。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