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版:巴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19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19日 ] -- 巴蜀 -- 版次:[ 020 ]
乐至小面馆偶遇资阳首善
每月领700美元回老家度晚年
2010-04-19
吴仲良老人

  每月领700美元回老家度晚年

  “咦!这不是20多年享誉资阳的首善吴仲良老先生吗?儿孙满堂的他,不在美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干啥?”

  4月17日清晨,一个西装革履的白发老人,拖着一条行动不便的残腿,独自来到乐至县城一街边小面馆,叫了一碗牛肉面,埋头早餐。

  “咦!这不是20多年享誉资阳的首善吴仲良老先生吗?儿孙满堂的他,不在美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干啥?”

  老人自豪:我已获得永久居住权

  乐至县城一套简陋民房内,记者见到了早餐后的吴仲良老先生。

  吴仲良对上门拜访的记者拿出一张刚办不久的卡片自豪地说:“我虽是美国华侨,但已取得在中国大陆的永久性居住权了,想住多久就能住多久。”

  据吴老先生介绍,按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他65岁退休后,每月可领700余美元的养老金。

  “简单点,一个月700美元基本够用。每年回国的机票,都是儿女们出钱买。”

  老先生说:“每年回乡都要小住一段日子,与10多个老朋友,在一个固定地点喝茶聊天拉家常。”

  邻居感叹:吴老先生还是那么节俭

  “吴老先生一生节俭,请客吃饭每人一个菜,一桌一个汤,吃不完还打包。”

  吴老先生在乐至的邻居们,均称“这老头有点怪”。

  89岁高龄的吴仲良先生,1921年出生于乐至县龙门乡三星桥村,两岁时父母双亡,少小离乡,历经坎坷。

  靠在美国纽约起早贪黑经营餐馆,省吃俭用积下一笔积蓄,以备颐养晚年。

  1982年,回乡扫墓探亲的他,目睹家乡贫困学校的简陋状,备感酸楚,夜不能寐。

  回想起年少时的他,因家贫没能读书识字,深受其害——60多年前,他曾借一笔巨

  款给朋友。

  由于不识字,借款人出具借条时,将借条写成欠条,逼吴还本付息。

  1986年至2006年20年间,退休后的吴仲良,将毕生所积美金兑换成2000多万元人民币,不买房、不置地、不传子孙,倾其所有在内江、资阳两市的数个县、市、区,先后与当地政府合作,共捐建30所中小学校、1座敬老院和1座幼儿园。

  吴仲良先生因此成为四川“侨心工程”中,四川捐资助学金额最大、时间最长、建校最多、影响最广的海外侨胞之一。

  有个心愿:望后辈不要忘记祖国

  吴仲良先生20年间捐建的31所学校中,除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外,还分别用7个子女和3个孙儿的名义,各捐建了1所学校。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让吴氏子孙不要忘记根在中国。”

  吴老先生坦言:“我每年清明都要回乐至老家上坟扫墓,并已为自己在家乡选好墓址、建好墓地。今后,所有吴姓子孙,每年都要回国祭祖,并参加以他们名字命名学校的师生活动,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为表彰吴仲良先生对“侨心工程”做出的突出贡献,2002年,四川省侨办、侨联拨出70余万元,在乐至县城的“吴仲良中学”田径运动场的南边,修建了一座中式两层古建筑——吴仲良先生“爱心堂”。文/图记者杨元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