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震后心理援助中心昨日成立,计划三年内在北川和安县培育120名骨干心理教师 “没意思。真的不想活了。”“你准备怎么自杀呢?你现在手里拿着什么?” “反正没意思。” “你自杀对你有什么好处?”“娃娃不在,工作也没有”……前些日子一个凌晨,一直在北川进行心理辅导服务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付春胜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位姓杨的北川男子,四十多岁,在地震中失去了小孩。虽然地震已过近两年,但他的心结仍解不开。 电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杨姓男子有些哽咽地答应付春胜,先回家。 今年38岁的付春胜是中科院研究员。他说,还得坚持三年。目前北川还有至少15%的人需要专业人员心理帮助。 为了更好地让汶川地震有心理创伤的居民得到援助,昨日,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和江苏远东慈善基金会联合在北川成立震后心理援助中心。除继续开展大面积个体帮扶外,中心还计划三年内在北川和安县培育120名骨干心理教师,覆盖北川安县所有中小学校。 北川很多群众仍需持续心理辅导 “抑郁、逃避等心理疾病现在仍存在。”付春胜说,从2008年5月底到现在尽管近两年了,需要心理帮扶的灾区群众仍不少。现在,半夜还会不时地接到想要自杀,想不开的群众电话。 这时,最关键的就是要让他们保持通话。千万别提过去,就和他聊现在。“此时此刻的想法、就事论事,就会让对方紧张的心理得到疏导不少。”付春胜说,这时心理辅导者更应是倾听者。 作为资深的心理专家,付春胜现在80%的时间都在灾区,他的身份就是一名灾区心理辅导员。 “我们在灾区开设救助站,中科院会拨些款项。不过经费还是紧张。”付春胜说,做心理援助需要有一定资质,他们请了不少有资质的志愿者,但后来都陆续回家了。“没经费,专业志愿服务肯定持续性不长。” 心理所队伍从2008年的常规 60人到2009年减到40人,目前只有15人左右。付春胜说,这些力量和群众对心理援助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据心理所数据统计,目前北川至少还有15%的人群需要专业人员的心理帮助,也就是说需要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的人群保守估计约2万余人。据科学估计,这个比例在震后五年内居高不下。 成立援助中心三年内服务上万师生 为能够让震后北川人得到及时必要的专业心理帮助,昨日,北川正式成立了震后心理援助中心,中科院十余名专家都将扎根当地,长期 服务。这将有别于之前零散的心理辅导室。 “之前主要是个体帮扶,一对一的。现在中心成立将集结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全覆盖地服务群众。”据介绍,中心一方面将进行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一方面将提供系统的心理专业培训。根据规划,三年内中心计划直接服务北川8000人,师生5000人。 同时,该中心将在北川安县本地培养骨干心理学专业人才,在北川和安县着力培养120名骨干心理教师,覆盖北川、安县所有中小学校。培训与督导将持续三年,这样就能间接辐射北川在校学生27000多人,在职教师1800余人。记者陶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