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16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16日 ] -- 文娱 -- 版次:[ 019 ]
“双拐”许倬云
2010-04-16

  读书札记

  许倬云先生(右图),著名历史学者。他与王力宏、李建复(《龙的传人》原唱者)、王小波的关系,已经逐渐为人所知,这里不再多说。诸位有兴趣,可以去读《许倬云谈话录》。但这本书的有趣之处,不在于他的这些八卦。王力宏、李建复和王小波都是他的晚辈,不是他的讲述重心。许倬云讲述的治学经历,最值得关注。

  从先天条件来说,许倬云有一个劣势,出生时身体不太好,成长后需借助双拐。但是他又有一个先天优势,即出身士大夫世家。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后天优势,即出生在一个学术香火没有中断的年代。先天劣势或优势,都是无法选择的,不必诅咒或者艳羡。但是后天优势,往往事在人为,读来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许倬云就读的辅仁中学,曾经出了十二个院士。他读中学时,老师就向他推荐顾炎武的《日知录》,他还读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国史大纲》,我在给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开课时,曾用作教材,学生叫苦连天,不要说具体内容难以卒读,单单是竖排繁体,就难以承受。至于《日知录》,我当然不会再做推荐。但是,我不愿意责怪大学生,因为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如果因此认为许倬云是偏才,那又错了,他当时的强项不是文科,而是理科,只是因为身体原因,实验不便,才放弃学理科的打算。当时的中学,本来一年级在一楼,二、三年级在二楼,但是他的班级一直在一楼上课。

  许倬云在台湾大学读书的时候,校长是

  “五四”健将傅斯年,他和司机常常在学校门口下棋,学生们就在旁边围观,其乐融融。很多课都是一个人一班。学术不是群众运动,越是一流的学者,有时越是曲高和寡,学校没有因为选课人数太少、浪费教学资源为由取消这些科目。许倬云开玩笑说,这样上课连打瞌睡的机会都没有。事实也证明,有一个许倬云这样的学生,胜过一百个上课打瞌睡的学生。他的老师,有的一辈子只写了三两篇文章,但没有因为“不下蛋”被学校驱逐出去。还有的老师,派三轮车把许倬云接到家里去上课。这里,不能简单归功于学者们的高风亮节,主要跟学者有着不错的经济收入有关。当然,也要感谢学校允许老师在家中授课,没有以不便督导为由加以禁止,更没有记为教学事故。

  许倬云也因为先天劣势遇到挫折,因为不符“身心健全”的条件,虽然考了第一名,也没有获得一项基金的赞助。但是,台湾大学继任校长钱思亮很为他不平,找到胡适帮忙,胡适四次找到一位华侨,最终许倬云获得奖学金到芝加哥大学留学。

  □王晓渔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