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研究了20余位作家古远清潜心十年著出《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 一书20余人 揭开“赴台文人”的悲喜遭遇 “赴台文人”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一般指1949年前后由大陆渡海来台的作家。其中有的在大陆已经成名,如胡适、梁实秋、叶公超这些新月派作家。有的在大陆只是有点小名,到台湾后,基于各种原因,一时名声大振,如陈纪滢、尹雪曼。还有的不是因作品而是以文艺论争出名,如胡秋原、王平陵。个别的在大陆因从事其他行业工作而默默无闻,赴台后才正式登上文坛,广为人知,如柏杨。少数则是由大陆到台湾再到海外定居的,如谢冰莹、於梨华。也有反过来由大陆到海外再到台湾定居的,如苏雪林。 回眸大陆赴台文人,飘零命运中的悲喜遭遇几乎被遗忘。这些文人的处境,他们曲折的命运,在大陆出版的各种文学史中,因资料缺乏不详。港台文学研究专家古远清多年来潜心研究,几易其稿终于完成《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一书。书中重点研究的22位作家包括:胡适归台定居晚景凄凉,叶公超事业失利寂寞终年,梁实秋教书、研 究、翻译、恋爱,林语堂抽烟、饮茗、写作幽默,台静农歇脚台大传承文化,刘心皇处身官场潜心学术,谢冰莹叶落归根,林海音不屈抗争,孙陵怀才不遇爱管闲事,柏杨9年牢房5次婚姻…… 十年研究 填补文学研究空白 著名学者古远清为港台文学研究专家,当年他与余秋雨之间的论争轰动一时。古远清告诉记者,2000年冬,他回故乡梅州参加林风眠、李金发诞辰一百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新文学史料》一位资深编辑在参观李金发故居的游览车上,约他为该刊写点儿有关台湾作家的文章。“回武汉后,我就有意留心这方面的资料。原本想写台湾本土作家,可后来觉得大陆读者不大熟悉他们,还不如写大陆赴台作家来得更实际一些。”长期以来,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存在着不少盲点,这些学术空白需要有人沉下去,加以研究。 从此,古远清开始潜心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并进行详细的考证,他更数次到台湾,尽可能地进行实地考察,拜访当时还在世的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后人,获得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十年的研究和写作,终于书成。古远清表示,在大陆出版的各种现当代文学史中,对书中重点所述的22位作家都有提及,有的篇幅还不短,但一谈到他们的后半生,便语焉 不详。“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在简略介绍他们在大陆时期的文学实践后,把重点放在赴台后的活动。” 坚持批判 批余后再批纪弦“大节有亏” 古远清也经常撰写有关大陆文学的研究文章,其中引起最大反响的是参加“余秋雨要不要忏悔”讨论的一组论文。回顾这段风波,古远清告诉记者:“我想不到惹来了一场文坛的官司,还和研究对象一起对簿公堂,这倒有一点戏剧性乃至荒诞性。但这场官司并没有吓倒我,更没有终止我考证某些作家的兴趣。” 古远清告诉记者,他不相信评论文字只能说好话,一旦说出历史真相就是“诽谤”他人名誉。他把自己的这个观点也运用到了《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一书中。在对台湾诗坛元老、诗人纪弦的介绍和研究中,古远清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在抗战时期的历史问题提出了质疑。收在本书中的《纪弦:大节有亏的作家》一文,就是一篇不全是说“好话”的文章。古远清告诉记者:“我没有听好心朋友的劝告,仍把批评纪弦的文字保留。” 记者胡晓 这是一个特殊而神秘的群体,他们被称之为“大陆赴台文人”。他们中有鼎鼎大名的胡适、梁实秋、叶公超、柏杨……曾与余秋雨打过官司的著名学者古远清日前著书,首度讲述那个时代一介书生的妥协与坚持。 “ 【余古之争】 身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的古远清,于2001年至2002年期间,在多家媒体发表《论余秋雨现在还不能“忏悔”》、《余秋雨与“石一歌”》、《文化名人传记也要打假》等文章,矛头直指余秋雨的人品文风。 余秋雨诉古远清侵权一案,于2003年8月18日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再次以封闭式开庭调解,后两人和解,但法院要求古远清向余秋雨道歉。这场官司被列为当年文坛十大官司之首。 据《华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