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要闻·华西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4月16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4月16日 ] -- 要闻·华西评论 -- 版次:[ 015 ]
谁来监管“封存公车”?
2010-04-16

  □曹林(资深评论员)

  北京近日开始了新一轮尾号限行,而且一限就是两年,却对数量极大的公车未有约束措施,这引起了舆论不满,纷纷指责政府过于自私,公车在限行上本应率先垂范。舆论压力下,北京市相关部门正式发文称,本轮尾号限行,北京各级党政机关继续轮流封存30%公务用车,以期综合缓解拥堵。这意味30%公车将一直处于冻结状态,不能上路。(4月15日《新京报》)

  虽然是逼出来的声明,但能将30%公车封存还是不错的,这是公车对缓解交通拥堵应有的作为:一来公车姓公,理应在公共事务上率先垂范,让路于民不去添堵;另一方面,公车由于数量大,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钱,一直以来都是堵源之一,所以治堵必须先治公车。

  然而我的疑问是,谁来监管这种封存呢?

  只看到政府“封存30%公车”的承诺,但没有看到任何一种靠得住的、可监督的制度来保障封存的执行。

  这种问题在私车限行上根本不存在。政府在限行私车上有一套严厉的制度安排。首先是交警的布网监

  控,看到违反限行规定的车就拦下来;然后是摄像头监控,布满街头的摄像头随时能把违规车拍下来,而且技术越来越先进,识别能力越来越强大。再就是,交警部门还将各小区的保安和附近的大爷大妈们组织起来,对违反限行规定者进行劝说,劝说不成就报警。严密的监控网络,严厉的处罚措施下(违反一次罚款100元,得按交警指定的路线返回,再被发现再罚),限行措施很有效果,很少有人敢冒着罚款风险去违规。

  可在“封存公车”上,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类似的监管措施。如果公车一辆都没有封存,就说已封存30%了,如何避免这种忽悠?公车身上又没有贴“限行”的标签,摄像头无法辨别,公众无法监督,又如何保证封存会达到30%的数量?靠纪委和监察部门监督,可纪委和监察部门也都有自己的公车,这样的利益掣肘下如何监督?另外,我也没有看到关于违反公车封存规定后有什么类似“违反限行罚款100元”的处罚措施,既无可靠的监督又无有威慑力的罚则,纯靠公共部门的自觉,这样的“公车封存”纯

  粹是掩人耳目罢了。

  管民不管官,管民甚于管官,这种现象在现实中非常普遍。设计治民的制度时,总以“人性恶假设”为前提,对顽劣的老百姓要严密细致地管着防着,而设计治官的制度时,却是以“人性善假设”为前提,充分相信官员的道德自觉,相信他们的觉悟和自律,放手让他们自纠自查。

  比如各地在低保政策上,许多地方都设计了非常严密、苛刻、繁多的资格限制,规定嫖娼、买电脑、戴首饰、超生不得享受低保,绞尽脑汁地限制低保者的权利,甚至到了不能养宠物这种不近人情的地步——可把这种“限制逻辑”指向官员时,制度从语气、规范和力度上立即降了下来。应该说,“公款”对“低保”的重要程度和腐败可能不知要高多少倍了,看对官员滥用公款吃喝玩乐的约束,何时有对小老百姓低保资格限制那么严格过?穷人要想享受低保,得盖无数个章拿无数个证明,而有些官员花比低保高得多的钱大吃大喝,却没有任何制度障碍。

  “30%公车封存”无制度保障的制度要变,限民而不限官的思维更要变。

放大 缩小 默认